第一百回:郧阳府第一关———伏龙关 |
□罗德泉 老郧阳城北高南低,形状如同一只簸箕,其西北角的最高点就是伏龙关。此关高十八丈、厚三丈,关的一面是黑漆漆的汉江水,俗名大漩。大漩的岩上悬崖陡峭,几乎无路可走,半崖上隐隐约约有几个纤夫的脚窝。另一面和城隍的挡城相接,素有“一关雄立、万夫莫开”之说。关内敬的是清朝顺治年间斩秃龙、平风浪的传奇人物武状元杨华,进出伏龙关的行人都要进关叩拜他。每年正月十六,郧阳城内无论老少,包括深闺大院的姑嫂们,个个都要打扮得花枝招展,穿上整洁衣服及新鞋子,提着香蜡、纸表奔赴伏龙关,为杨华状元庆贺寿诞,顺带登上伏龙关观赏风景,听老人讲述伏龙关的传说。 伏龙关上好风光 站在伏龙关上东望,有坐落在汉江南岸的吉星塔直插云天。传说在清朝,凡郧阳地区出现特殊人物并受到朝廷表彰回郧阳府时,都要受到郧阳府文武百官的夹道欢迎,并且有两块金字招牌在前面开道:一块是“载誉归来”,另一块是“天人同庆”。站在吉星塔上,可以远远看到对面的老渡口处敲锣打鼓,听到大小鞭炮尽情鸣放。那场景,想来一定震撼人心。 向西望,自唐代以来广为人知的梨花寨,就在距此25里的那片俗名 “小河西”的赤红山岩上。据说,当年梨花寨有精兵五万、良马二百多匹,兵丁们经常操练,自耕自种,从不骚扰百姓,寨主樊梨花人品端正、作风正派,30岁时还未成婚。唐将薜丁山来此讨匪,带兵打了两天也拿不下樊梨花。樊梨花阵前相中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年轻将军,后用计擒住薜丁山,非但未动薜一根毫发,反而以礼相待,视若贵宾。樊梨花发话:薜丁山若不嫌弃、与其成婚,她愿带全部人马归顺大唐,甘受调遣,与薜同心协力共剿叛匪。薜丁山经过慎思,答应了婚事。樊梨花高兴异常,全寨张灯结彩,欢庆联姻,随后夫妇并肩西进共讨叛匪。 向北望,群山如云,层峦叠嶂,一楼独立其中,左边是悠悠汉江东流去,右边是府庙中书声琅琅常悦耳。此楼为大北门的春雪楼,是历代诗人吟诗聚会的好去处。府庙不知送走了多少圣贤,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贡献。 南望即是一马平川,更是柳陂的骄傲。有道是“武阳一道边,抵不住柳陂三条川”(即王家大路、柳陂湖、白鹤观)。据传,曾有两只大白鹤飞行千里,到了白鹤观这块风水宝地,只见此地背靠群山,面前柳家河白浪滔滔,山水俱佳,于是这对白鹤徐徐降落,在此安家。当地农民爱之如宝,在附近修建了白鹤观来纪念。 儿时,父亲带我步行到十堰赶清明庙会,路过此地,父亲指点着白鹤观,给我讲它的来历,那对传奇的大白鹤,从此在我记忆中扎下了根。 挡城的作用 挡城是什么?就是在城隍险要处修一道丁字形的城墙,将来犯敌人切成几段,使其东西不可联络、首尾不能相顾,从而将攻城敌兵分段歼灭。 1920年,土匪“张四毛子”带千余兵马,从郧阳城北门攻城。“张四毛子”原以为此地偏僻荒凉,夜晚根本就没人守,孰料北门楼上早有重兵守城,他们居高临下,枪弹箭簇一起发射,杀得土匪无处躲藏,只好向伏龙关逃窜。土匪来到伏龙关,一面挡城横在面前,关上守兵大放滚木、擂石,打得土匪抱头鼠窜,溃不成军。这一战中,挡城起了关键作用。 过去,郧阳城依山临水建有南角楼挡城、大东门挡城、火星庙挡城、伏龙关挡城,先后击败来犯之敌三千多人,保证了郧阳城百姓的安宁。 伏龙关的传说 明清以前,伏龙关只是小小的一座土地庙,供过往行人歇脚或向土地爷上些供品、叩几个头,求得一路过关平安。相传,清顺治年间,伏龙关邻近的观音堂,出了位名叫杨华的英雄少年。他自幼就听奶奶杨明媛讲大漩中的秃龙祸害百姓,过往船只不得安宁,人们从这关隘前过,总要先烧香拜秃龙、供奉些供品方能通行。杨华立志,要下大漩去探个究竟。邻居晋五爷开着私塾,全力支持杨华并免费供其读书。这杨华聪明过人,别人读了一年多的《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他只用7个月就全部倒背如流,紧接着又学四书五经、六艺,在晋五爷悉心教导下,杨华学到很多知识,在观音堂一带有“神童”之称。与此同时,杨华的水上功夫也很了得,13岁就能在水里扎猛子,半天才换一口气,家乡人都叫他“水猫子”。 顺治十一年,杨华19岁,参加了全省武状元考试。擂台上,他身手不凡,经过多场比武,战胜了四海英雄,考中了武状元。他当了武状元后返乡,在老渡口下船,受到鄂西北文武官员夹道欢迎。府台黄顺天问他有何要求,杨华笑道:“下伏龙关大漩斩杀秃龙,为汉江船民除一大害,保通船顺畅。” 这年冬季,久旱无雨,正是擒秃龙的好时机。府台派杨华等五位壮士下水杀龙。武状元杨华不负众望,成功斩杀秃龙,从此船民经过此地再不心惊胆战。喜讯传到了朝廷,皇帝龙颜大悦,颁旨打造了一把千斤重的七星宝剑,上边嵌上七颗明珠,光芒四射。这把宝剑挂在伏龙关临江一壁,日夜光芒四射,镇住大漩秃龙永不翻身,纪念杨华斩龙之功。郧阳府台引以为荣,把伏龙关扩建到高十八丈、宽五丈、厚三丈,俨然是一道万夫不开之关隘。清朝时此关有守关兵8人、庙祝2人,一尊威武的杨华神像享受着各色香火供品,长年香火不断,红烛高烧,来往敬香人如潮水,室内挂满了信众的牌匾,有“心诚则灵”、“有求必应”、“风平浪静”、“一方清泰”、“功德无量”等等。 伏龙关的香火一直延续到1967年。因修丹江口水库,郧阳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伏龙关等被淹没。 在淹没伏龙关前,整治江水时,省里派了4位潜水员,下到江底一探究竟。经过一番勘探、取证,探明秃龙完全没有,但武状元杨华确有其人。一直到今天,观音堂附近还有百十家杨姓居民,据其家谱,杨华是他们的祖祖太爷,而帮助过杨华的晋五爷,其后代至今仍住在杨家院。经了解,杨华中了武状元后,决心下到大漩弄个明白,于是带了四位壮士下到了江底,发现所谓的“秃龙”是初建伏龙关时没用完的石材乱七八糟堆积而成,加上多年从上游冲下来的渣子和淤泥,此处江底高高低低,船只碰上就会出事,不明底细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就留下了“秃龙”作怪的传说。当年,杨华等人将石头整理平坦,让江水畅通,保证了上下船只的通航,于是大功就落到了杨状元名下。知府和乡亲们为了纪念杨华的功劳,就扩大伏龙关规模,造剑、修庙,把四周的风景都和伏龙关联系起来,形成了山城一道奇妙的风景线。直到今天,老辈人谈起伏龙关的传说、武状元杀龙的故事依然眉飞色舞,这也是一代又一代郧阳人纪念杨华的一种方式吧。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