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探秘汉江沿岸寄死窑 

汉江北崖的寄死窑

  汉江两岸悬崖峭壁上有两种洞口,洞内较小的为寄死窑,洞内面积较大的为崖墓,也称岩墓。一些学者认为寄死窑名称存在争议,也有人称为自死窑。寄死窑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文化价值?记者对汉江流域民间一直流传的寄死窑历史文化进行了收集整理。

 

  寄死窑形成历史久远

  一提起寄死窑,许多人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从字面上解释,寄字有寄放、寄居、寄生、寄宿等意思;死字为生物失去生命;窑洞,是在土坡上为住人挖成的洞。三个字分别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寄死窑就可以解释为:将还有生命的人寄放到人工凿好的窑洞里,让其慢慢等待死亡,故称寄死窑。

  记者通过研究得知,汉江两岸悬崖峭壁上有两种洞口,洞内较小的为寄死窑,洞内面积较大的为崖墓,也称岩墓。一些学者认为寄死窑名称存在争议,也有人称为自死窑。寄死窑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文化价值?记者对汉江流域民间一直流传的寄死窑历史文化进行了收集整理。

  郧县作为汉江中游横穿的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1990年在郧县青曲镇汉江北岸弥陀寺村山梁上,发掘出100万年前的亚洲人祖先“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并被命名为“郧县人”,由此可以断定汉水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汉文化的发源地。从汉江郧县段乘船沿江而上不久,在被汉水两岸的美丽风景吸引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现,两岸绝壁上有规格不一的洞口,这就是历史传说的实物例证寄死窑,洞内大一点的是岩墓,也称崖墓。

  位于弥陀寺村一组的红草崖临近汉江,面积约5平方公里,崖高五六百米,崖壁陡峭如同刀削,汉江从其脚下呼啸而过。古时此处只生红草,却无其它杂草树木,故得名红草崖。2011年5月,国家考古队在红草崖发现33座崖墓,这些崖墓的建成年代多集中在隋唐时期。据估计,红草崖上的崖墓数量多达数百座。

  在红草崖发现的30余座唐代崖墓,是迄今汉江沿岸发现数量最多的崖墓群。这就是附近居民众口相传的寄死窑。记者查找资料得知,在丹江口库区沿岸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等地均能发现类似的崖洞。

  寄死窑神秘独特

  记者在红草崖附近探访时,据当地百姓介绍,这些寄死窑建在离汉江水面不远的石壁上,洞口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弧形,洞口宽、高各1米左右,深度无法探测。当地还有种传说,实行“弃老风俗”的年代,将老人放进水边的“弃老洞”中,汉江年年涨水,老人必死无疑。随后,汉江水会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不留痕迹。

  记者沿绝壁开始攀登,经过几分钟冒险攀爬,终于到达最近的一个洞口。对此,记者做了简单测量。长近2米,高约1米,深1.5米左右,窑壁凹凸不平,有点像烧制砖、瓦、陶器的窑,乍一看,洞内几乎没有任何遗存物品。记者发现,洞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距汉江水面垂直高度约15米。人在洞中,转身看看洞外,眼前是一望到底的绝壁,绝壁下是漩涡叠涌的汉江水,让人不寒而栗。

  记者和同伴再用手电筒照射洞里发现,在洞底部内侧,有一个三角形石孔。石孔每边宽约37厘米,孔深约20厘米,边缘锋利。记者一行随后又对周围的几个崖洞进行探索发现,洞内基本相似。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这些洞穴均依山而建,洞口很小,洞形规整,隐约有人工痕迹。但被发现的石洞中未留下任何物件。石洞是何人所建,有何用处,都是待解谜团。

  相传为60岁以上老人自杀所用

  关于寄死窑的传说很多,每一种传说都大同小异。

  根据历史及传说,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每一个国家都供养许多军队。遇上天灾,便觉得粮食不够食用。有一个国王认为:“人老了,干不了活,种不了地,打不了仗,只会吃饭,是在不断地浪费粮食,而兵士由于吃不饱饭,战斗力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个大臣提议颁布一道法令,年满60岁者,给以少量食物,送到由儿女们提前在绝壁上凿出来的、能容纳一个人坐进去的洞里,老人在野外、绝壁上的小洞内吃完由儿女一次性送来不多的食物之后,会慢慢饿死、病死、冻死、渴死在寄死窑里。这样浪费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节约下来的粮食供打仗的兵士们食用。在电视连续剧《战国策》上,可以看到寄死窑形成的历史背景。

  当地村民称,相传古人把年满60岁以上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寄放在里面,慢慢饿死,故取名为寄死窑。

  曾经有专家考证认为,寄死窑更有可能叫“祭祀窑”,前者是口传中的音误和一些人想当然。也有人认为,郧县地处偏僻山区,受方言影响,也有可能把“祭祀窑”误读成“祭死窑”。

  记者查找资料发现,古代汉江流域有不少小国,这些小国一定有着某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宗教中本来就有很多石窟文化,所以在山壁上凿石窟,用来从事某种祭祀活动,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在学术界,对汉江两岸绝壁上传说中的寄死窑、自死窑还有争论。

  寄死窑与崖墓的不同之处

  寄死窑一般为单体或几个距离较远的洞口,洞内较小,只能容人坐或靠在里面。相传,有孝顺儿女将洞内面积开凿得较大,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舒服一些。洞口有方的,但大多数上部是半圆的,洞与洞之间较为分散。

  而崖墓根据朝代不同,在悬崖绝壁上开凿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官家或有钱的人家洞内洞外开凿精美细致,洞口外雕有图案,是身份的象征,并有随葬品。而平民的崖墓开凿都很一般,随葬品较少,只有少量铜钱。

  寄死窑从开凿到老人住进直到死亡是开口不封口的,而崖墓是要用青砖封的,砖墙外用石头根据崖壁形状砌好,几年后长出杂草和乔木,让后人很难发现这是一座古墓。崖墓最大的特点是多为方口,比较集中,家族墓都在一起。崖墓建在悬崖绝壁上,用绳子吊放棺木进洞,但汉水流域的崖墓与长江三峡的悬棺墓葬,形式上有所不同。

  正在减少的寄死窑

  1958年,国家在丹江口市丹江与汉江交汇处修建大坝蓄水发电,水面抬高,使现今许多船只都可以开到近前观看寄死窑。但这样的机会以后也会越来越少,到2014年10月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天津及沿途各省供水后,水面将再一次抬高13米,库区沿江上游200公里范围内许多历史遗迹将永远葬在江水之中, 寄死窑开始逐渐减少。

  随着库区内水面上升,许多搬迁上山离岸边较近的人家,人工开凿一条羊肠小道,将靠近岸内或江边绝壁之上较大的寄死窑开凿后扩大面积,充分利用,在寄死窑内养牛、羊、猪、鸡,有的成了农机具的仓库,有的成了农作物的储藏室,有的成了存放木柴之处。

  寄死窑的保护与开发

  自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后,国家文物局调动全国文物专家云集汉江两岸,对淹没线以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多支考古队在汉江两岸峭壁上发掘崖墓。山东大学考古队曾在青曲镇前房村汉江北岸峭壁上发掘洞外有图案造型的隋唐崖墓。

  2011年7月份,湖北博物馆考古队在弥陀寺村发掘出36座唐代早期家族式崖墓。此处岩墓群规模较大,为家族墓地,一些墓地虽在古代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唐代陪葬品,对研究汉水流域唐代岩墓丧葬习俗、丧葬规格、等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也是在汉江流域中段首次发现此类唐代规模式墓葬。据估计,红草崖上的崖墓数量多达数百座。

  记者通过多方查找获悉,汉江两岸从丹江口市向上至陕西省汉水源头现存有大量寄死窑和崖墓洞口,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后,丹江口库区向上水源地郧县、郧西县除一部分崖壁上洞口被水淹没后,还有一部分保留在水位线之上,对这一部分,可以加以保护与文化。库区蓄水后在建设汉江生态旅游经济带时,作为古代墓葬文化供学者研究,以便充分挖掘寄死窑的历史价值。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886833974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