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话说郧阳府城 |
美丽的汉江二桥 |
汉江,自它的第一股源头从陕西宁强县五丁关深邃的石洞咆哮而出后,一路上吮百川,吸清流,蓄积起一泻三千里的汹涌澎湃之势,奔腾于千山万壑之间。桀傲不驯的汉江,逶逶迤迤奔涌至湖北境内,接近郧阳府城时,却异常地温顺恬静:江面宽阔,水势浩大而平缓。高山大踏步后退,夹岸平畴舒展,村舍处处,炊烟袅袅…… 虎踞龙盘形胜地 忽地,两岸田畴尽失,高岗隆起,江水汹涌,漩涡处处!过观音台,至伏龙关,左岸高岗陡地右转,横亘天地,切断江流;右岸却势不相让,以壁立千仞相阻抗。汹涌的江水在此回旋,咆哮奔腾着寻找出路!终于,浩荡江流突破夹峙两岸的高岗,进入到一个天宽地阔的境界:右岸虽仍壁立高峻,山鹰水鸟盘旋在它的半腰,但已逶迤降低,渐次迷失在远方的苍茫云水间;左岸也戛然而止,依偎在宽阔而平缓的江边,远山已是天际淡淡的一抹。岸边百舻千舸挤挤挨挨,舒缓的沙滩堆满三江四水的货物。驳岸上比肩而立的客栈货栈气象峥嵘,背后高大的城墙、巍巍城楼雄视汉水……行船者至此,知道这就到了鄂西北第一重镇郧阳府城! 是的,这天造地设,虎踞龙盘之地就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立的郧阳府。 我们应当感念五百余年前勘定在此设府的先贤原杰! 原杰设府谱新篇 亲民而务实的原杰以六十岁的高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遍了郧阳的山山水水,经过实地踏勘和反复比对,觉得隶属襄阳府的“均州、竹山、南漳、郧县、房县、上津俱在万山之中。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走报三司,议调官军,鲜克(很少能)济事。必须就近添府设卫”,“今勘郧县地方广阔,迫近汉江,通竹山、房县、上津、洵阳、淅川等处,为四通八达要地,盗贼出没之所。应令展筑城池,添设府、卫,控制地方,抚安军民……”。 郧县县城除设郧阳府外,为协调鄂、豫、陕三省共同安抚、治理郧阳,同时设置辖三省之六府五十二州县的郧阳抚台(湖广行都司,中央派出机构)。 郧县秦汉置锡县、长利县,晋太康五年(284年)设郧乡县,千余年依凭西北高岗、东南汉江为城防,没有城墙。直到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戴琰才筑土墙以御寇。 这小小的郧县城现在陡地增设两级高级行政管理机构及相应财经、军事、教育、神祗系统,自然是大大不敷使用,必须大规模扩建。所以原杰在上奏成化帝的奏章中称:“展筑郧县城池,添盖公署工程浩大,必须军民兼役方可图成。祈即敕令(皇帝下令)湖广镇守巡抚分委官员趁时修筑,庶得坚完,以抚流逋(流民),以安地方,辛甚!”换言之,郧阳府城是由中央政府下令,责成湖广巡抚负责,军方与老百姓合力修建的。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正月,成化帝调湖广都指挥柴政掌(郧阳)湖广行都司事,负责拓展郧县城、修建府署等一应工程。次年十二月柴政病故,继其事者为都指挥佥事钟正。成化十五年(1479年)则由太和山太监韦贵兼理。 柴政等指挥沿旧城基扩大规模,建成周围八百余丈,高二丈四尺,设六门的府城:东西南北四门分别称为宣和门、平理门、迎薫门、拱辰门。皆有四坡重檐门楼,极为宏伟壮观。东、西、南三门皆有瓮城。另附建小西门、小南门以便出入。东开护城河以阻隔,西、南凭汉江为天堑,北踞山岭筑城墙。 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新建府城仍不敷使用,都御史章焕于城东北将城墙扩筑两百余丈,并增设小东门(时雨门),终使郧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柴政等指挥重建正规城墙的同时,对城内抚台、府、县诸种役门、机关也一一添建,遂使郧城以恢宏重镇屹立于鄂西北山野之中。此时的郧阳府城,凭郧山,临汉水,控扼四省毗连之地五十余县,真正是繁华昌盛,气象峥嵘,有省城之规模与气概。也因此,郧阳成为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中心。 同治丙寅版《郧县志》颂此曰:“郧乡为古麇地,今楚之西陲也。自元迄明,视同边缴榛莽者二百六十年。成化中,原吴二公均以都御史先后抚治功成,保障壁垒一新矣……” 康乾盛世复振兴 明亡清兴之际,郧阳曾因频繁的战事而一度凋敝,人烟稀少。当年繁华的郧阳城也几乎是十室九空。至清代康乾盛世,由于政府鼓励农耕,废除了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所以农业发展迅速,推动了各种手工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兼之从发达省份涌往郧县发展的商人、工匠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制作技术,郧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繁盛。采矿业、丝织业、榨油业广泛分布全县乡镇间,市镇遍布磨坊、油坊、酒坊、纸厂、粉坊、纺织、刺绣种种作坊。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通及运输业也随之兴盛。而各省各地来郧经商者越聚越多,乃至地区性的行帮会馆纷纷出现。如河南怀庆经营钱庄的怀帮,陕西贩盐兼营其他的秦帮,湖广经营杂货的黄州帮、汉阳客等。 这些行帮为相互联系、支援,防止当地豪强地痞的敲诈,欺压,纷纷于乾隆时期在郧县县城乃至重要乡镇建立会馆,如府城西关的江西馆、山陕馆、河南馆、山阳馆等。例如现存残断的乾隆年修建山陕馆碑的可见文字中,仍可看到数十个当时商家的字号,如时振、魏永盛、元德、全盛、万盛、万成、宜兴、义顺、日昇、新兴合、西全盛、卫永盛、大顺乾、永来盛、聚盛、元兴隆、和盛隆、万盛来、大顺合、永兴裕、振兴和、永昇荣、万盛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山西、陕西在郧经商者人数之众,事业之盛;如果再加上江西、湖广、河南、安徽各省的商人及他们的商号,当时的郧阳府城商业相当繁盛! 这些会馆与府城内的先农坛、文昌宫、关帝庙、孔庙、马王庙、城隍庙、魁星楼、仪凤阁、钟鼓楼……相映成辉,使郧阳府城呈现出一派富丽繁华的景象。郧阳府城也由此成为鄂豫川陕毗连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郧城后世兴与废 到了民国廿四年(1935年)夏季,因汉江上游连月暴雨,江水暴涨,淹没了三丈多的驳岸后,直漫上二丈四尺高的城墙。上城墙看大水的人就坐在城墙垛子上洗脚!巨浪翻滚,像千万头猛兽一次次冲撞着城墙,终于在农历六月六摧跨了东南角的60余丈城墙,浩浩大江直扑郧阳城,冲跨房屋800余间! 同年7月3日至8日又连降暴雨,雨量274.1毫米,上游山洪暴发,暴涨的江水又沿跨倒的城墙豁口扑向郧阳城,冲跨房屋800余栋。次年霍乱症大暴发,全县死万余人,其中郧阳城和黄龙镇死人最多。 郧阳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形似簸箕。所以东南城墙还起着江堤的作用。大洪水大疫情过后,当时政府即组织修复了东南角城墙。 至1958年丹江水库开工,行将淹没的府城也开始拆城墙砖建设新城。但直到1969年10月府城彻底淹没,城墙所拆也不到十分之三。 官砖成为“身份证” 近年,在拆下的千万块城砖中,居然浮出了一块五百年前建府城的标志砖。砖的正面中心凹印一寸见方的“官砖”字样,右侧可辨认的残剩文字是:“郧阳卫窑军匠许达原造”左侧可辨认的残剩文字是:“郧阳卫□□千户所□□”。 把“官砖”刻印记并显露外面,是明初丞相胡惟庸的一大发明。朱元璋定鼎南京后,巨富沈万三捐资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派胡惟庸监理。胡惟庸切割分派任务后,为防止担负砌筑任务的军民偷工减料,下令承担任务各方要在两方交界处砌筑标明承建方隶属、姓名的字砖,以便查验。朱元璋对这一做法大加赞赏。从此这种做法便成为一种制度在明代沿袭下来。 这块标志砖,可以说是五百年前郧阳府城的“身份证”。 这块标志砖所刻记的“郧阳卫□□千户所□□”中的“卫”、“所”,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为抗倭寇所建立的军户制。一府或数府设卫,每卫5600人;1120人为千人所,112人为百人所。卫辖前、后、左、中、右五所,卫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卫所军士皆别立世袭的户籍,叫做军户,由官府分给土地屯田自养。 成化帝批准开设的 (郧阳)湖广行都司,下辖郧阳卫、荆州卫、荆州左卫、荆州右卫、襄阳卫、襄阳护卫、衢塘卫、安陆卫。 郧阳卫设指挥使 (三品)、佥事 (正四品)、卫镇抚 (正五品)、左、右所正副千户各二名 (分别为正五品、从五品),经历、知事、所镇抚各一名 (正六品)。 当时一卫之兵5600人加上他们的家人(军户)就是个小社会,打仗耕种之外,应该是木、砌、石、窑、铁等各种工匠具备。所以,造这块官砖的许达原留下的印记是“郧阳卫□□千户所□□”、“郧阳卫窑军匠许达原造”——许达原是卫、所军营中的工匠。 截至目前,全国现在发现的明代卫、所文物有青海、辽宁、河南、江西的六方卫、所铜印,如“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等及南京城墙标志砖。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