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历史上的郧阳抚治 

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个曾经辉煌的年代。《郧台志》消失四百年后从海外归来,惊现出十堰历史上的郧阳抚治时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从一个山区无名小邑一跃而成为华夏雄藩巨镇,开启了郧阳抚治时代。前后205年的历史,120名朝廷重臣曾经坐镇郧阳,辖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九州,钳制汉江三千里流域地区。由此可见,郧阳在历史上曾经是国家中部“四塞奥区”的中心城。今天,我们整理发掘将要失落的郧阳抚治文化,对于丰富十堰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地图院编制 2006年7月

中国惟一的巡抚志——《郧台志》抢救整理出版

巡抚是明、清两代比行省还重要的地方军政建制,其首脑被称为封疆大吏。五百多年间,在全国设置的巡抚衙门不少,而专门为抚治修纂志书的只有明代万历年间刻印的《郧台志》。十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将从海外搜集回来的原件复印本《郧台志》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最近,由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彦文等人在原著基础上编校的《郧台志》校注本已由长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郧台志》记述了从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到1590年(万历十八年)在郧县设立郧阳抚治的史实。抚治管辖范围包括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荆州、襄阳、南阳、汉中、郧阳等八府,上下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商洛道等五道,商州、金州(安康)、裕州、夷陵州、归州等九州,以辖六十五个县。志书记载了八十四任郧阳巡抚,兵部尚书原杰、凌云翼,工部尚书潘旦、王以旗,吏部尚书王学夔,刑部尚书王世贞等著名人物曾经在郧阳抚治任职。

《郧台志》的分目体例比较独特,志书分建置、舆地、宪体、宦迹、官属、版籍、兵防、储饷、奏议、著述等十大类。

《郧台志》记载巡抚制度的有价值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记载了明代特殊的巡抚职官制度。来到抚治地任职的巡抚都带着朝廷中央部院的官衔,一般都挂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的职衔,少数也有挂大理寺卿职衔的。巡抚长官俗称风宪大臣和中台大臣。

二是保存不少有价值的皇帝敕谕和大臣的疏奏。《郧台志》中记载了皇帝的敕谕25道,中台大臣的疏奏35篇,兵部、礼部等部的勘札(文函)9篇。皇帝与臣子、中央部院与巡抚的文移交流,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重大事件和封建王朝治国安邦的谋略与理念。

三是记载了明代中期以后推行“一条鞭法”的经济制度,记]载了明代压在人民头上的“岁办、均徭、里甲”三大徭役的实施情况。其中记载的明代计量钱物的十多个度量单位让当今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四是《郧台志》在记载本区域山川中同时也记录了本地域从古到今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文遗迹,保存了许多鲜为当代人所知的古代历史文化,成为我们今天抢救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线索和依据。

郧阳抚治从1476年(成化十二年)开始到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置镇,共历时205年。《郧台志》记载止于1590年。新版的校注本《郧台志》还收录了1590年至1680年间来郧任巡抚的37名抚臣。至此,郧阳抚治205年中共有120名朝廷重臣来郧任职。据查证,其中有50多人在《明史》中有传。校注本《郧台志》在保存原文的基础上把繁体字变为标准简体字,进行了分段横排,将近十五万字的原文进行标点、注解到四十多万字,专家学者和一般读者均能研究和阅读。(潘彦文)

郧阳抚治人物举略

明朝行政区划,其先只两京及十三省,后来又增加了一些与省平级的抚治特区,或在一省之内,或地跨数省,郧阳抚治即属于后者。它历时两百余年,经任巡抚一百二十余人,其史实足可为后世借鉴。这里特选部分卓然有声者,略呈其政绩,希望引起世人的关注与缅怀,并重视这一段历史。

首任巡抚原杰(1416年-1477年):字子英,山西阳城人,正统年间进士。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 命其以左副都御史抚治荆襄,谨遵圣谕:“图经久之计,毋徇目前之谋……凡事悉听便宜处置。”他遍游楚、豫、陕三省之边,亲察八郡之地,安置流民十一万三千余户,计四十三万八千余口,奏准即郧县开设郧阳府,在三边增添县治,于郧阳建都察院,设湖广行都司及卫所,改荆襄抚治为郧阳抚治,统辖湖广、陕西、湖南边区六十余州县,坚持抚治,不遗余力,遂使地方化乱为靖,人民安居乐业,解除朝廷积忧。其首创之功,委实值得赞许。次年六月升任右都御史,进南京兵部尚书。上任途中病逝于南阳驿站,诸属立祠祀之。后之抚治,均以他为楷模。

吴道宏:字文博,四川宜宾人,天顺年间进士,任大理寺少卿。先是原杰荐,巡按湖广,驻郧阳府,巡察奸贪、抚按人民,修理城池、禁防盗贼,作兴学校,清理狱讼,俱不负王命。原杰逝后,郧阳抚治曾先后命湖广巡抚、河南巡抚兼理,皆称不便。成化十五年1479年 三月始命吴道宏仍旧巡按抚治地方,旋“升道宏为大理寺右少卿,专一抚治郧阳等处流民。”他俱循原杰规矩,深得流民景仰,从此郧阳抚治格局成为定制。世谓:“原杰有为于始,而吴公以能成于终。”

戴珊:字廷珍,江西浮梁县人,天顺年间进士。于弘治二年1489年 任郧阳巡抚,其时正值野王刚劫竹山、平利等处,居民受搔扰之苦,珊即用兵剿捕,一网打尽,处死其为首者,余概以胁从论,被誉为德政。继而奏准恢复兴山县,当地人民减少了往返奔波之苦,亦多颂之。弘治四年(1491年)戴珊改任刑部右侍郎。

沈晖:字时旸,直隶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天顺年间进士。于弘治七年1497年 四月授命抚郧,首重民生,许无田之民耕废弃之地,免租三年,遂使抚境增田数千顷;又在郧城凿井六口,百姓免去往返汉江吸水之劳;于襄樊要津造浮梁,便行人往来。因操履清约,立法严整,民亦歌之。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巡抚湖广,兼理军务。

王鉴之:字明仲,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成化年间进士。于弘治十年1500年 冬奉谕抚郧,其时有名何淮者作乱,他首重治乱,布军征剿,一举平定,地方安宁。他亦重建设,令郡守督建府学宫,请大学士李东阳作《记》。新设保康县无城,亦令筑起新城。《郧志》称王鉴之“修废举坠,具有成绩”。实则不是过誉。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巡抚湖广,赞理军务。十一月,又迁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刘琬:字德贤,江西宜春市人,成化年间进士。于正德六年1511年 十一月衔命抚治郧阳等处,当时郧阳抚治境西有蓝廷瑞余部之扰,北有刘宸七之乱,琬巡镇有方,三边安堵,川东无啸,河南乱平,故有奏功。惟纪功给事中吴玉荣言:“刘琬所报皆妄,宜罚治。”兵部议:“琬所奏擒获者虽非贼首,然亦巨贼刘资、赵镐及伪称朱千户者。”宥之。郧阳抚治境内经过战乱转向平静,为此刘琬在郧阳倡建“镇郧楼”,似含有平乱之义。七年冬,刘琬去,后经张淳、王宪相继抚治,斯楼始完工。八年因病致仕。

王以旗:字士招,号石冈,直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十七年1538年 七月任郧阳抚治,正值平利、房、竹有盗起,竹溪主簿被杀,百姓诚恐诚惶,以旗发兵会剿,一举肃清。凡遭天灾人祸田园荒芜者,令给耕牛种子使安生理,因之,郧民无不感激。其时明廷正在议革郧阳抚治,以旗亲自绘出《楚豫陕川四省交绘图》,明示郧阳位置之重要,随疏亟言郧阳抚治存在之利与革除之弊,因见解独到,朝廷遂罢革除之议。嘉靖十八年七月受命总理河漕,晋升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自称 州山人,籍隶太仓(今江苏太仓市),嘉靖年间进士,明世宗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首领。于万历二年1574年 二月接孙应鳌之职抚郧,其时授衔已改“提督抚治郧阳等处都御史”为“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但郧境军队多有外调,世贞便蓄意筹措防事,疏奏屯田养兵,充实财力,以其节支库贮银两接济九边,朝廷号召天下学习郧阳。旋逢襄郧及河南等府属连续多处发生地震,继之又久旱不雨,即奏请给予抚恤,又敦促地方兴修水利,公余之际,他写了不少诗文,都作为文化财富留给了郧阳。除此并自捐资购来大量典籍藏于“清美堂”,开郧阳士子读书风气,“清美堂”可谓是当时的图书馆。他抚郧期间,曾有一僧人自称乐平王世子,“奉高皇帝金牒游历郡县”,世贞令拿下,经审问,原是到此行骗。世谓:王世贞是难得的文才和治才兼备的抚臣。万历四年升任南京大理寺卿。

裴应章:字元庵,号淡泉,福建清流县人,隆庆年间进士。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 十一月接李材之职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李材因郧阳兵哗回籍听勘,虽则已处三人,然事仍未了结。应章奉旨提问漏网军士梅林,有讹传称“又拿郧阳军士四十多人。”即奏请皇上宣谕“军民毋得轻信讹言”。应章巡城、阅兵,郧阳贴然,其后相继奏请“将参将米万春重加罚治”,“准所奏善后事宜”,郧阳恢复了平静。其时郧阳抚治已历114年,应章虑其事久而无征,乃招文学名流纂修《郧台志》,并为之作《叙》。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月迁升户部左侍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从以上所举郧阳抚治人物之政绩看来,郧阳抚治这一史实,决不可置之不顾,更不可轻视它资政、教育和史存的价值。近年来,我省已出版了《郧台志》和《郧阳抚治两百年》,填补了郧阳历史的空白,也可以说这是郧阳空前的幸事。 (冷遇春)

历史坐标轴上的郧阳抚治

郧阳提督巡抚在明清两代存在了205年,我们站到历史坐标轴上去纵横经纬地考量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它对包括十堰在内的秦巴地区人文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郧阳抚治的设置加强了明清王朝对秦巴地区的控制,是解决流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我们知道,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就在“北修故宫”的同时“南建武当”,以宗教的方式长期经略秦巴地区,并派20万军人以修武当的名义屯兵郧阳。50多年后,朱棣的预感成为现实,荆襄地区果然出事了,百万流民蜂拥进入荆襄秦巴。成化年间,刘通、石龙、李原、小王洪相继起义,大规模的流民起义成了皇帝的心病。明朝政府决定成立郧阳提督抚治都御史行台,简称“郧台”,巡抚又称抚台、抚军或抚院,其驻地称行台。按明制,郧阳抚治当初为临时差遣,其抚治区域,也不依省区职权界限,其管辖的区域范围均临时敕书,辖区依据敕书旨意时有变更,但基本辖区始终未变更。最大时辖鄂豫川陕九州65县,一个省级建置楔入秦巴山地,可以监控这一地区的任何风吹草动。我们可以这么假想,如果没有郧阳抚治,发生在陕北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很可能会发生在秦巴地区。
郧阳抚治的设置确保了明朝和清初荆襄秦巴地区的安宁。明末清初,郧阳抚治的存在,对于对抗李自成起义军和起义军余部产生了重要作用。清朝撤消了郧阳抚治后,在这一地区最终又酿成了强大的白莲教起义,这不能不说与撤消郧阳抚治没有关系。

第二,郧阳抚治的设置进一步显现了秦巴地区的战略支点地位。

从郧阳抚治的管辖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个中央直属的跨地区的省级行政军事机构,并设立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巡抚拥有军事职能,加提督官衔。提督军务,节制总兵,统兵作战。明朝在武当山以宗教的方式实行“文治”,以郧阳抚治加强武备,形成文武之道。

从历史上看,这里埋藏着一部“人类文明的通史” 。从古老的“郧县人”,到古代方国,经三国、唐代,文明在这里延续。不论中国政治中心是在长安与洛阳一线,还是转移到南京与北京一线,统治者都不敢小觑这一地区,在历次政治、军事的“博弈”中,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枕秦巴,控川陕,橇豫鄂,西进东出、不东不西、既南又北的边缘化地带不断被中心化。

第三,郧阳抚治的设置带来了整个区域的大联合、大开发、大繁荣。

从地理学意义上说,郧阳抚治区域本是一个地壳板块。但长期以来,被行政区划分割成不同区域,人民不相往来,甚至分庭抗立,人为地阻挡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郧阳抚治的设置第一次使秦巴荆襄被卯榫成一个建置完整的行政板块,形成以郧阳城为中心的行政点,号令九州(府),并形成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宗教精神支撑点。
第四,郧阳抚治的设置是秦巴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大接力、大梳理。

郧阳抚治的设置第一次对四省边界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进行了一次大整合,为四省边缘地区的人们交流找到了一个理由和一种情结纽带。两百年间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一大批高官文人云集郧阳,对挖掘、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可贵的意义,120位三品、四品抚台对地方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教化深山风气,赋诗作文,涵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传承和延续了文化的记忆,特别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汪道昆等人在郧阳抚治任上,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丰富了郧阳文化。 (明安生)

明代都察院与巡抚、总督制度

都察院是明清两朝的中央监察机构。巡抚、总督是明清两代特殊的职官制度。

明初,朱元璋因前朝制度,在中央设置御史台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更御史台设都察院。洪武十六年(1383年)升都察院为三品衙门。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升都察院为二品衙门,升左、右都御史为二品官,左、右副都御史三品,左、右佥都御史为四品官。十二道(后为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至此,都察院与六部平级,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为七卿。都察院的职责是“职专纠劾百司,明辨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巡抚,起源于洪武时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永乐十八年(1420年),命右都御史王彰巡抚河南。永乐十九年,又派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朝廷派官巡抚某地,主要职责是“宣德意,抚民人,扶植良善”和区处税粮,提督水利,或解决某一重大问题,事毕回朝复命。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派赵新、赵伦、吴政、于谦、周忱等分别巡抚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南直隶(今南京)等地。巡抚开始专抚一地,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明史·职官志》共记载明代巡抚33个。从设置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十三布政司(行省)设置巡抚。第二类是需对边境地区统治加强或解决两直隶(北京、南京)管理混乱而设置巡抚。第三类是在数省交界的山区或少数民族居住区设置巡抚,这类巡抚全国只有四个:即南赣(今江西赣州市)巡抚、郧阳(今郧县)巡抚、松潘(今四川松潘)巡抚、偏沅(此巡抚驻地先在贵州省偏桥镇,后时而迁驻湖南的沅州,因此称偏沅巡抚)巡抚。郧阳巡抚因解决农民起义和流民问题而设置,辖鄂、豫、陕、川八府、九道、九州、六十五个县,到清康熙十九年置镇,存在205年。第四类巡抚是组成战区而置的。无论从哪一个职位上改任巡抚,都要挂一个都察院的都御史(副、佥都御史)的衔。郧阳巡抚中就有许多人都是布政使或其他朝廷官员改任。巡抚的衙门也称都察院。

总督。明朝的总督起初系因事临时设置,具有监察(考核地方官)和提督军务的职权,名称也不固定,有“总督”、“总理”、“提督”、“经略”、“总制”等名称。总督和巡抚一样,往往也以都御史充任,最初具有文臣监督武臣的性质,以后的职权不断扩大,包括军务、民政、盐政、河道、漕运、农桑等。总督所管辖的地区也由边关扩大到内地,从一省扩大到数省。明崇祯年间有管辖五省或七省的总督,被尊称为督师。明朝总督的设置比巡抚要少,最多只有10多个。

都察院、巡抚、总督的建制被后来的清朝所沿用,并成为定制。(潘彦文)

五大历史文化名城 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郧阳抚治辖区的五座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湖北的荆州、襄樊、钟祥,陕西的汉中,河南的南阳。


荆州。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楚文化的发祥地。


襄樊。有2800年悠久历史。


钟祥。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境内明显陵是嘉靖皇帝生父母的合葬墓。


汉中。历来是陕、甘、川、鄂四省毗邻地区的重镇。


南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仅载入史册的就达两千多人。有被专家学者称为“震惊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


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显陵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安生)

 

郧阳抚治管辖区域及变迁

郧阳设立抚治初期,朝廷规定抚冶督属舆地东抵德安府随州界、西达四川广元县、北至河南灵宝县、南接四川巫山县,管辖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相接的荆州府、安陆府、襄阳府、郧阳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夔州府等八府,夷陵州、归州、荆门州、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宁羌州等九州,以及六十五个县(今江陵县、监利县、石首市、远安县、枝江市、公安县、松滋市、宜都市、长阳县、兴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夷陵区、钟祥市、京山县、潜江市、荆门市、当阳市、仙桃市、天门市、南阳市、南召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邓州市、新野县、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唐河县、舞阳县、桐柏县、南郑县,略阳县、勉县、凤县、宁强县、城固县、西乡县、洋县、石泉县、紫阳县、汉阴县、安康市、旬阳县、平利县、白河县、商州市、商南县、洛南县、山阳县、镇安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建始县、襄阳区、宜城市、南漳县、枣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保康县、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隆庆五年(1571年),还暂辖四川下川、东川北兵巡等道。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二十一日以四川平定、裁撤郧阳抚冶期间,郧阳抚治辖地东至河南汝南,西达四川广元和甘肃两当县,北接河南灵宝,南抵四川巫山和湖南澧县,东西跨地两千五百多里,南北—干四百多里。辖五府一州六十余县(州)。至此郧阳从一个荒僻小邑一跃而成为天下雄藩巨镇,开启了郧阳两百零五年波澜壮阔的抚治。

《郧台志》隐藏的明代货币制度变迁的秘密

大家知道,我们在看古代小说时,很容易看到古代的货币单位,如戏曲《十五贯》中的“贯”就是古代的铜钱的数量单位,这也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主要一般等价物。汉唐以“串”为基本计量单位,宋元以“贯”为基本计量单位,这都是以贱金属为主要等价交换货币。到了明朝的初期,还发行了纸币——大明宝钞,为保证大明宝钞的流通,明王朝曾禁止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交换过程中的等价物。

虽然明朝那个时代艺文习气过重,不尚事功。但《郧台志》在给我们展现明代中后期生动历史原貌的时候,作为志书必定会将其时代的经济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其中货币制度是最直接反映的内容。在《郧台志》所记载的110多年的历史中,涉及钱粮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而涉及钱粮,必涉及货币,但在《郧台志》中,没有了铜钱的计量单位,也没有大明宝钞的踪迹,而全部是以白银为货币进行计量。那么,为什么在整个《郧台志》的记载中,已经没有铜币的任何内容,明初的大明宝钞为什么也消失了?

其实,仅就这本志书是找不到答案的,我们必须深入到那个历史时代,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白银这种贵金属成为明代的基本货币。15世纪初,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历经29年,七下西洋,与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既为国家贸易打开了通道,也使得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兴盛起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文明时代的亚洲经济圈。中国精美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国外的白银大量流入。在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英宗不仅解除了银禁,使朝廷和民间都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还将东中部地区的田赋米麦部分折征银两,这说明那个时期明朝的货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用作流通的白银也有了大量的增加。尤其是15世纪最后的十年,即郧阳建立抚治后的十多年后(明弘治年间),地理大发现使世界的海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明朝的手工制造业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尤其突出,因而在与海外贸易的过程中,金银流入的速度更快,据史学家估算,从日本和欧洲四条线路因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每年约300吨左右。长期的贸易出超与白银的大量流入与积累,既使明代的手工业因贸易得到继续发展,又使明王朝以白银为国内的主要支付手段得以形成。这是明朝与其以前各朝代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区别。(常永清)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886833974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