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郧县人”的发现震惊世界 

  1991年2月12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郧县人”Ⅰ号头骨化石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990年,“郧县人”Ⅱ号头骨化石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一时间,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名声远扬。

  弥陀寺村,因建有佛寺而得名。1989年的一天,弥陀寺村农民简永才在曲远河口的沙坑里,发现了一件长30至40厘米的 “龙骨”化石。这件事引起了郧县博物馆的高度重视,时任郧县博物馆副馆长的王正华将此情况汇报到郧阳地区博物馆。当时,郧阳地区博物馆正在组织全区文物补查工作,时任郧阳地区博物馆馆长的胡文魁,将这一化石点列入补查的重点地区。

  全区的文物干部集中到郧县后,由郧县博物馆王正华和郧西县文管所的屈胜民二人负责,来到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化石点调查。该村村民曹钰和简永才接待了他们。

  曹钰介绍,该村学堂梁子过去农田改造时挖出过不少“龙骨”,现在偶尔还能挖出“龙骨”。王正华、屈胜民随后来到学堂梁子,只见一片开阔的拱形坡地,汉江从一旁静静的流淌着。曹钰指着自己责任地界边上一个圆土坨子说:“这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东西?”王正华、屈胜民将地界界桩刨起来一看,确实是一个圆土坨子的化石,其中一面有明显的牙齿。有谁能想到,就是这一刨,揭开了“郧县人”的面纱。

  王正华、屈胜民将“圆土坨子”化石标本带回去,当看到化石的脑后枕部有一块明显的缺失后,胡文魁决定由王正华再返曲远河化石点,一定要把缺失的那块化石找回来。重返曲远河口的王正华,很快找回了丢失的那块枕部化石。

  郧阳地区博物馆向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处及文物补查办报告了这一重要发现。省文物处随即安排省考古所李天元副研究员到郧阳地区博物馆。经过几天的简单修理,将该化石头骨牙齿嚼面的胶结物剔除,露出了整个齿弓,16颗牙齿全部在位,但破损较严重。根据暴露出来的齿弓及牙齿特征,仅仅能认定这个头骨有可能是与远古人类极为亲近的一种古猿类,但究竟属于哪一种,还有待进一步鉴定。

  同年10月,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0周年纪念活动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李天元借此机会将化石标本送往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的家中进行鉴定。贾兰坡是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资深专家,我国发现的6件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中,3件是他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时发现的。在反复观察化石后,贾兰坡连声说:“这是件国宝!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他初步认为该头骨化石类似南方古猿化石。

  南方古猿是从猿进化到人的中间阶段,学术上普遍认同早期人类是从南方古猿演化而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早期南方古猿化石都出自于非洲南部,距今大约350万年到600万年,这也是“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观点的重要依据。20世纪中后期,根据一些考古新发现,许多学者提出了“亚洲起源论”和“多地区起源论”的观点。如果在亚洲发现了南方古猿的遗迹,无疑就是对这两种观点最有力的支持。

  中国有南方古猿吗?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决定,在发现第一个头骨的郧县学堂梁子,进行一次正规的考古发掘。

  1990年5月至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由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郧县曲远河口化石地点进行了第一次发掘。6月15日,在发现Ⅰ号头骨化石的西南方约3米的位置,发现了Ⅱ号头骨化石。Ⅱ号头骨比Ⅰ号头骨保存得更为完整。随着发掘的深入,一批石器也随之露出地面。

  从1990至1999年,考古队先后在学堂梁子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575平方米。遗址总共出土了400多件石器,除了石斧之外,考古队员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块和半成品。石器的发现,使郧县学堂梁子头骨化石向人类迈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澄清郧县头骨化石的人猿之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请来了曾经修理过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的胡承志教授,进行郧县头骨化石的修理。课题组经过分析,最后认为它应该属于人类,并属于直立人类型。

  学堂梁子出土的两个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进入了我国史前人类中直立人的家族。专家推断,“郧县人”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左右。1992年,英国皇家承办的《自然》杂志以“郧县人”头骨为封面,刊登了有关“郧县人”研究的论文,“郧县人”自此加入到世界古人类的大家庭中。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886833974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