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丹江口:传张三丰在武当山创太极拳 

仅凭武当山下一尊石窟中有道士背宝剑造像和太极二字就断定张三丰在此创太极拳是否过于牵强。

据全国知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李征康考证,武当丹士张三丰就隐居在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山洞,并创作太极图与太极拳,从而佐证了“天下太极出武当”之说。

太极观位于武当山金顶西10多千米的官山镇孤山村,坐落在杉沟北山的半坡上,距沟口5千米。亦名下院,坐东朝西。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5米,占地面积三千余平方米。为一阶梯式的三进大院道观,始建于宋代,清咸丰年间毁于山洪泥石流。今仅存遗址,残存有两棵大银杏树,据说为山门。清末在旧址西北山坡台地上重建三间大殿,门额的匾上书有“古太极观”四字。太极观内有祖师殿、太极殿、火星殿、娘娘殿、财神殿、龙虎殿等。太极观后面,有一石窟,深、高均为1.1米,宽0.93米。洞顶呈弧形,洞内依岩凿有神台,台上有一青年坐像,身背一口宝剑,头顶有髻,传为张三丰。石像右侧石壁上有“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马本宫立石”石刻。据李征康考证,张三丰仙逝后,当地百姓和他的徒弟们,按照其生前形体容貌,用石头雕了神像,供奉在太极观中。

事实上,若石窟中雕像真为张三丰的话,张三丰并不是李征康考证的北宋人,倒很可能是元初人,据《明史·方伎列传》载:“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名山藏》亦云:张三丰曾与刘秉忠、冷谦同师元初著名的海云禅师。清人李西月编写的《张三丰全集·芦汀夜话》里,张三丰自称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任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做全真道士,在终南山遇到火龙得到真诀。最后在武当山修炼多年。而石窟题刻为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想必是张三丰“成名”后,其弟子雕琢了张三丰的“写实照”也不是没有可能。

作为武当武术的集大成者,张三丰据《明史·张三丰传》载: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其“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传无论寒暑,只着一衲一蓑,经霜遮雨。由于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或邋遢道人。

传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时,常坐在五棵古树下,然而“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人们都感到惊异,认为是奇人。据说张三丰根据喜鹊与蛇嬉斗的场景悟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后,曾“以单拳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这是历代道家高人中唯一显示过武功的记载。被奉为武当武术的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众多,散布各地。明人任自垣的《太岳太和志·张全一传》记载,张三丰在武当山的弟子,有道士丘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五人,各奉师命住一地。张三丰云游天下传道,在民间影响很大,被奉为“真仙”。

至于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明帝王们对其的热烈追捧,这实际上源于其弟子的传播。其中功劳最大当属武当山邱玄清道长。传张三丰在武当山五龙宫修道时,被推举为住持。但是张三丰担任住持一段时间后,很快厌倦琐事,继而选拔邱玄清来继任。明初,邱玄清被朱元璋看重,升为太常寺卿(职责是代表皇帝祭祀天地),自然而然地邱玄清在陪伴朱元璋祭天的同时给朱元璋讲了很多关于道教的事,当然也免不了讲武当山和师父张三丰的事。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不爱功名”的张三丰似乎预料朱元璋会苦寻自己,于是先一步离开了武当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山,无功而返。据《武当道教史略》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玄玄是张三丰的字,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并于永乐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在张三丰曾修炼过的地方建遇真宫,希望张三丰能回到这里,让皇帝见上一面,但明成祖始终未能如愿。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为“清虚元妙真君”。

最早记载张三丰生平活动文献出自是任自垣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任自垣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云“张三丰自明洪武初年(1368年)来到武当山,前后待了20多年。”任自垣很可能未见过张三丰,但肯定见过张三丰的弟子“太和四仙”——丘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他了解永乐皇帝对张三丰的尊崇,所以他记载的张三丰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遗憾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张真人。

张三丰究竟有没有到过武当山?据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考察:“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张三丰曾被记入在均州芝河里的道籍之中。芝河即今丹江口市均县镇。云张三丰曾在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旁开设会馆,教授徒弟。明代天顺年间的《襄阳府志》也明确记载了张三丰的道籍所在地。明永乐十四年(1417年),武当山黄土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因为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处结庵授徒,永乐皇帝朱棣特意在原址上为张三丰兴建了一座道场,并在遇真宫内供奉张三丰。此外明张宇初著《皇明恩命世录》、明方升纂《大岳志略》及清汪锡龄著《隐镜编年》等均有记载张三丰在武当山的活动。

至于太极拳的原创记载,始于明末著名文人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说内家拳“以静制动,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是武当张三丰所创。其中记述了创拳经历,内家拳传承关系,内家拳的技击特点和效果,以及练拳人的品行修为,行文生动贴切准确,极符内家拳特点。但文中说张三丰为“宋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有失史实。这里可能是黄宗羲不了解情况,道听途说,也有可能因避清文字狱嫌,或者寄托了黄宗羲反清复明的理想和情感。而“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既有合理、又有失实的地方。合理的是“夜梦玄帝授拳”,夸张的是“以单丁杀贼百余”,况且以张三丰的道德之心,绝不可能而为之,至多是将众制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华曹元所编《国术》一书“总论”:“……至北宋时,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张三丰弟子众多,所以三丰之后,太极拳流传甚广。王宗岳、陈州同等人所习所传太极拳都是建立在张三丰所创的十三式之上。再往后,太极拳渐分南北两派,南派传至清代甘凤池便停住了,而北派从王宗岳弟子蒋发以后代代相传,传至杨露蝉后太极拳终于大兴,其后历代太极拳宗师皆有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陈(王廷)式太极拳、杨(露蝉)式太极拳、吴(鉴泉)式太极拳等各主要流派。如今太极拳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的推广享誉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据清光绪年间《邵武府志》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镇坎下村)人。”当地家谱记载张三丰生于宋景定甲子五年(1264年),20岁左右离开邵武云游天下,并最终落脚武当。此外,福建邵武还保留着不少关于张三丰的遗迹。如和平镇坑池留仙峰上的翠微庵,顶梁上还留有张三丰住庵的记载,山道边有明朝刻的《张子冲念经碑》。今坎下村境内的武阳峰上的武阳道观塑有张三丰雕像。


附:张三丰的弟子
卢秋云
刘古泉
杨善澄
周真徳
李性之-紫道人-舒复初
丘清玄(黄徳祯)-燕善名
蒲善渊-易本中
马善宁

武当山遇真宫:皇帝为一名道士营造的宫观

张三丰是中国道教史和武术史上的一个神奇人物。

史料中记载,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黄土城附近开设会馆,教授徒弟。他演创的武当拳,名振天下,后经历代宗师的不断演进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因张三丰被奉为武当武术的祖师,遇真宫亦被历代武当拳弟子崇敬,并在此习练拳术。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下诏遣使求访张三丰其人。但事与愿违,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明成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心。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亲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宫(1412年—1417年),院落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龙虎殿、真仙殿等建筑。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至高无上的皇帝为武当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宫观,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遇真宫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武当山“九宫”之一。相传明初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结庵修炼,又称“会仙馆”。遇真宫主体由中宫、西宫和东宫构成,平面呈曲尺形,宫墙周长697米,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现存宫门、宫墙、龙虎殿、真仙殿残迹、配殿、廊庑、斋堂、耳房、金水桥等地面建筑,多属中轴线祭祀区(中宫)的主体建筑。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斋房等97间,到明嘉靖年间,已扩至396间。清末,东、西两宫坍塌。2003年1月19日,因进驻遇真宫的一家私立武术学校工作人员用电不当,引发大火,将遇真宫大殿烧成灰烬。遇真宫海拔高程160米。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遇真宫将可能被库水淹没,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其原地整体顶升15米。

知识链接

张三丰与武当太极拳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其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886833974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