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回:郧西玄鼓山:厚重人文贯古今 

位于郧西县城郊的玄鼓山风光

诗意玄鼓山

郧西建县的时间是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许多人以为这是郧西县城的历史源头或起点。其实,郧西的历史很悠久,郧西县城的历史也很悠久。
  
郧西的历史很久远。《郧阳府志》、《郧西县志》中说,“郧西,古雍州域也,其地介秦楚万山中。”据《湖北省建制沿革》考证,远在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上津就被舜封给了协助大禹治水的契,地名叫“商”,商朝第一代王汤是契的第十四世孙。春秋时期,郧西县境内的景阳曾迁徙停留过古蜀族,羊尾一带曾建立过钖国。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在上津建平阳县。几千年来,从上津到夹河再到羊尾、天河口,建置频繁,文化灿烂。
  
相对上津和羊尾,元末明初的时候,郧西县城所处的位置南门堡并没有比较优势,还常常洪水泛滥。明王朝治国很讲究规矩,凡建置州县都要反复评估。公元1476年,设置郧西县,县衙治所之所以选择南门堡,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政治考量。这还要从县城的历史源头说起,郧西建县之前,县城所处的位置叫南门堡,再往前叫南门屯,南门屯边的玄鼓山远在东汉末年就名扬陕南地区。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沛国丰人(江苏)张道陵到蜀地学道鹤鸣山中,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开始影响并不大,东汉末年,张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五斗米道步入高峰时期,其范围以汉水中游为中轴,东至现在的郧县,西至陕西勉县,南至四川达州,北至秦岭,郧西是重要的活动区。
  
五斗米道在南门屯布道的几十年中,南门屯边玄鼓山上的玄鼓观是惟一道观。一千多年以后的清康熙元年,为了避玄烨的“玄”字,许多带“玄”字的地名都改了。据《郧西县志》记载,康熙元年,上津的玄贞观避“玄”字改成了元贞观,玄鼓山改成了悬鼓山,“玄”同“悬”谐音,还契合了山崖上悬着的石头。
  
从五斗米道在玄鼓山上设玄鼓观布道到今天,玄鼓山的历史有1800多年了。依此推理,南门屯、南门堡的历史也有1800多年。南门屯发展越来越大,后来改称南门堡。明初在南门堡建县与这有什么关系呢?
  
明王朝把郧西县城的治所选在南门堡这样一个道教文化深厚的地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让这些流民们信仰宗教。宋元以后,两郧山区的流民是朝廷心头之患。这些流民有的来自武昌,有的来自山西,有的来自湖南等地,“习俗不同,性格迥异”,又“散居在千山万壑中”,很难管理。万一暴动起来,更难围剿。所以,设置郧阳府、郧西县等行政机构后,管好流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信仰宗教。用宗教信仰统治民众,是封建统治阶级乃至西方社会屡试不爽的统治法宝之一。而明代恰恰是重道教、重玄武的一个朝代。于是,在明皇室独奉真武、大修武当的时候,郧西的玄鼓山敢突破皇室禁建真武庙、禁塑真武像的禁令,重建玄武观。这看起来是宗教活动,实际上是政治需要。
  
其次是文化因素。古今中外,从统治管理的角度来说,行政中心不一定选在经济中心,但一定要选在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纵观郧西的历史,在五斗道以前,郧西的上津是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自五斗米道以后,郧西政治中心东移,文化中心也东移,南门屯,就是后来的郧西县城成为这一区域的文化中心。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儒教是国学。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及本土宗教道教崛起后,按儒、释、道的排法,儒教排在第一位。但是到了明初,朱元璋表面上把儒教排在第一位,实际上这位高度集权的皇帝最烦儒家代表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的理念,命令臣下“删孟”,将许多不利于统治者的名言尽皆删去,共砍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就了一本《孟子节文》。与此同时,他对道教特别是对玄武大帝情有独钟,定都金陵后,在南京鸡鸣山建真武庙,并明确规定,每一位皇子回到京城,要首先祭拜真武大帝,“诸王来朝还藩,祭真武等诸神于端门”,这“诸神”,都是道教中的众多神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开国皇帝如此重视道教,再加上后来几位皇帝对道教的痴迷,明朝时期道教步入发展高峰。皇室大修武当,民间广建道观,道教涉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连建制和命名也不例外。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朝天宫”、“一天门”、“三天门”等名称,都有道教的烙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县选治所的位置一定要选在文化中心,特别是道教文化活跃的地方。就当时的郧西来说,素有“小汉口”之称的天河口只是经济中心。羊尾、夹河也有著名的道观,比如金銮山就很有名,但这两个地点不是政治中心,道教文化氛围没有玄鼓山深厚。而当时的南门堡作为郧西的文化中心,特别是道教文化的中心,是有记载的。
  
道教有一本典籍叫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也是道教源头五斗米道的道学经典。而郧西玄鼓山的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道士也模仿 《老子想尔注》,自己创作了一篇《想想戒》,成为郧西、上津及陕南大面积地区的道学经典。这本书也一度成为这一地区教化百姓的行为准则。文中不乏经典,如 “尔既为士,先宜立品”、 “愧影愧襟,人将争嘾”等,用道家的观点,劝诫士、农、工、商等阶层。这些文章经明代陈之斌发掘整理后,收录在《郧西县志·乾隆版》上。
  
不仅是道教信徒,儒家学子们也尊道重道。明成化十二年南门堡升格为县,就要建学馆,学馆落成后,请明教谕 (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洪文翼撰文刻碑留念。洪文翼在 《重修儒学记》这篇美文中,第一句就体现了道家的观点, “道之在天下,其实原於天命之性,而行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於圣人之手而存於易诗书春秋礼乐孔孟之籍……”郧西建县过了321年,即清嘉庆元年,儒学宗师孔子的后代、原籍山东曲阜的贡生孔继檊担任郧西县令,在嘉庆 《郧西县志》的序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人事显而易见,天道微而难知!”道仍放在第一位。
  
最后是建设成本的考量。过去,大凡置州建县之后,就要大兴土木,除了建衙门、武库、狱所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建一些服务于百姓的景点。在娱乐活动匮乏的时代,景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的南门堡是不需要建景点的。据《郧阳府志》、《郧西县志》记载,郧西在1476年建县之前,南门堡就有“古八景”之说,这八景是:悬鼓青嶂、天池映月、雷门激浪、老人石峰、柳桥渡春、黄山晚照、韭崖新雨、北隅耕烟。
  
看到这儿,许多读者也许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也是几百年前大明州府官员们同样质疑的问题:这“古八景”点缀一个“屯”或“堡”是可以的,衬托一个大明王朝的“县”,能拿得上台面吗?
  
答案是肯定的。就以八景之首“悬鼓青嶂”来举例吧。玄鼓山除了历史悠久外,还具有景色优美、景点繁多等特色。
  
在古人的眼中,玄鼓山美得神秘。明代的《郧阳府志》这样记载郧西玄鼓山,“城西南五里,横崖百丈,崖巅古树森森,青苍云覆,悬崖下建元武庙,神座右石泉大如碗,水仅可掬,煮茶甘美异常。庙左悬崖圆磨如鼓,崖隙啣片石,不知几千百斤,空悬于隙外者大半,游人过此,惟恐石坠。”在以玄鼓山为主题的200多首古诗中,不乏名句。一位叫李淳的文人靠在玄鼓观的高楼上,对玄鼓山顶的无源神水大发感叹:“闲倚南楼频送目,不知何处是源头?”
  
而能使“悬鼓青嶂”稳坐八景之首的主要原因,则是玄鼓山上景点繁多。当时,玄鼓山上的主要景点有悬鼓青嶂、银狐朝真、晓风拂柳、天阶横翠、翠屏夕照、碧波隐龙、秀岗寻幽、蛟龙回首共八处,所以,《郧西县志》这样称赞玄鼓山:“西邑八景,悬鼓为冠;天造地设,钟灵使然;声播四野,独领众山。”
  
既然南门堡有八景,每个景点中又有小景点,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大兴土木建造新景点了。这要省掉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啊!朝廷这样想,州府官员们也这样想,更是这样做,就这样,郧西县衙治所就在南门堡建立起来了。
  
明嘉靖年间,也就是郧西建县30多年以后,一位士人这样记述玄鼓山的盛景:观庙(玄武庙)坐西面东,上顶“悬鼓”蓝天,下临古森村舍;左有天河环绕,右立“老人石峰”;背靠悬崖石穴,面对“天池映月”。登观顶上慢坡里许,沿途小摊多如“蚂蚁进洞”,途中游人如织,富者则在观(玄鼓观)内包席聚会,乐不思蜀。
  
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悬鼓青嶂”仍然是郧西县的八景之首。《民国郧西县志》是这样记述玄武庙的:
  
元武庙有一系列庭院楼阁,像幅剪纸画贴在崖上,呈半圆形,崖横长近百米。走近观门有一小庭院,内依石壁,外立花墙。正殿长数丈,宽二丈,沿石壁深凿石洞方丈,内有元武神像,金碧辉煌,头搭红布,常年香火不断。神像左右石壁上方塑有二龙戏珠、双狮滚绣、凤凰展翅、仙鹤起飞等浮雕造型,栩栩如生。正殿四周石壁为历代天涯游客留下的发自肺腑的感叹诗句,不下千百首,有笔绘,有雕刻。庙右建有“六角亭”,为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景处。亭南登石级十余步有“观余亭”,中列方石,游客在此饮酒、下棋、赋诗、作画,应兴尽兴。前清邑司训张叩轩(汉川举人)提笔云“悬鼓之南山上山,数椽茅屋白云间,亭高不碍诗人眼,万里春风手自删”。

与古代众多景点的发展轨迹一样,玄鼓山的文化源远流长。但玄鼓山“古八景之首”的命运,特别是玄鼓观的命运几多波折。
  
明代是玄鼓山发展的顶峰,玄鼓山把“八景之首”的桂冠戴了几百年。自明末以后,玄鼓山一直在走下坡路。据史载,明末李自成商州突围后曾在此避过难,张献忠在此驻过军。这两位义军首领虽然没有刻意破坏,但兵火和小规模战斗使玄鼓山满目疮痍。又过了150多年,王聪儿在此扎寨,玄鼓山成为白莲教驻军的一个营区。民国初年,玄鼓山曾短暂辉煌,但后来的连年战火又使玄鼓观屡毁屡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玄鼓观的殿、庙被拆去十之五六。
  
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玄鼓观提上议事日程。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玄鼓山重建工作,但总是因为财政困难、投资过大等原因未能上马。时间一晃又过去了20多年,2005年,县委、县政府把玄鼓山重建工作列入十件实事后,玄鼓山终于得以重建,这时距离玄鼓山被毁已近50年了。重建后的玄鼓观,在资料介绍上是“一湖、两洞、三路、四桥、五峰、六亭、七大景区、八大神殿和二十四台(坛)”,实际情况是七大景区、二十四台(坛)不全,基础设施也不全,远远没有达到建设目标。这不是规划滞后的问题,还是最现实的老大难问题——财力问题。
  
2009年福银高速公路通车后,郧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玄鼓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地图上看郧西,郧西像一个楔子插在陕西的东南部,但行政隶属上却属于湖北省;从历史上看郧西,郧西很长时间属于陕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 《陕南周报》 (《十堰日报》前身)就在郧西县的土门创刊,但郧西人的习俗、风俗等都湖北化;从交通上看郧西,近千年来,郧西一直被誉为 “秦楚边关”,实际上因为交通区域化的原因,郧西一直锁在湖北省的西北角。
  
直到2009年福银高速公路通车以后,郧西从全省的“后队”变成了发展的“前沿”,郧西县成为西部东进的“桥头堡”、西部东进的“迎宾站”。2009年10月,湖北省将郧西天河七夕文化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建设项目,建好新县城,既是十堰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湖北省发展的需要。
  
2009年7月,郧西县抓住历史机遇,实施“城建靓县”战略,短短一年多时间,相继完成了七夕文化广场、城市水体景观、世界最大的人造月亮、人造星座、七夕时空隧道、织女河十二春桥等五大项目,又改扩建了文体广场和渡春桥,新形成的七大景点,时尚与环保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休闲与娱乐相结合,人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画中,既古色古香,又前沿时尚,不但深受本地市民喜爱,许多外地游客还不远千里登门拜访,观摩取经。
  
2011年,郧西县城建靓县战略进一步推向纵深,决心把郧西县城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山水城、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宜居城,而要完成“山水城”中“山”的硬件,必须重建玄鼓山。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县委书记胡俟风趣地说:“如果说郧西县是展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新窗口,那么玄鼓山就是这窗口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如果说城建靓县是郧西跨越式发展的‘龙头’,那么玄鼓山就是‘龙头’的‘眼睛’,我们不但要画好‘龙’,更要点好‘睛’!”
  
2011年初,在省、市规划部门的科学规划下,玄鼓山风景区初步规划出炉。规划后的玄鼓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收入7500万元,解决就业1300多人,景区中七夕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集人工湖泊、仙道养生、七夕爱情文化于一体,主要景点有10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新八景之冠”。
  
规划前景是诱人的,投资规模也是惊人的。按此规划,投资最少需要4.5亿元,刚好是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的2倍。这么大的投资必须招商引商。经过反复研讨和一系列招商、引商,郧西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饶会均挑起了这副重担。
  
饶会均出生在郧西县夹河镇东沟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9年,他身揣100元钱,从家乡出发到北方山西大同煤矿当一名煤矿工人,成熟稳重加上刻苦努力,他由一名挖煤工人很快成长为带班、队长、大队长。到2001年,他成为资产过千万的企业家。在后来的十年中,他先后在河北秦皇岛开发过房地产,在天津办过学校,经营业务逐步迈向朝阳产业。因为对家乡有浓浓的情感,他又把主要精力从北方转回家乡,投资十堰城市建设,捐款修建乡村公路,深得社会各界好评。2009年,经郧西县委、县政府邀请,他投资1.4亿元,用了两年多时间,把羊尾镇龙潭河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并通过验收。
  
2011年4月,饶会均着手开发玄鼓山旅游资源,并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细化玄鼓山规划方案。细化后的玄鼓山新貌如果按“线”分,叫“一轴”、“两翼”、“三脉”:“一轴”就是以真武文化轴线,依次有圣文母殿、吞日殿、太子殿、真武大帝雕像等景点。“两翼”就是在真武文化轴线两侧反映文、武文化和龟、蛇文化且对主轴线呈合抱之势的景观线。“三脉”即对该区域的真武文化、七夕文化、郧西民俗文化三大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形成三条主文化脉络。
  
细化后的玄鼓山新貌如果按“区”分,可以看成两大区。一是七夕文化区,主要以“郧西古景、神秘天河、七夕民俗”为旅游特色;以“天河飞鹊桥,牛郎会织女,秀峰留神影,浪漫七夕情”为旅游主题;以观光游览、婚旅度假、休闲疗养、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主要有樱花谷、情人谷、桃花谷、牛郎织女村、月阁、水上游乐园等70多处旅游景点。另一个是道教文化区,主要以“仙道崇拜、道教养生”为特色,以真武文化为主题,主要体现真武年少时在郧西玄鼓山修道的传说,与武当山道教文化一脉相承,主要景点有:世界最高真武大帝铜像、养心院、玄鼓观、文化碑廊、九龙浮雕、太子殿、鼓楼、钟楼、玄鼓潭等。
  
无论是按“线”分或按“区”分,均可适应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要。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融入了七夕文化和道教文化,实现“天—地—人—神”的和谐统一。
  
2011年10月15日,玄鼓山景区正式开工。按照 “紧张建设尽量不影响景区旅游、搞好景区旅游促进工程建设”的办法,玄鼓山做到了施工和旅游两不误。这种做法不但得到了游客的肯定,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赞赏。2011年12月23日,郧西天河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验收,当时正在建设的玄鼓山景区是天河风景区的核心景区。
  
现在的玄鼓山,春天花开,夏季浓绿。站在玄鼓观山门向下一看,一边是南来北往的游人,一边是紧张施工的建设工地。郧西县玄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饶会均说,为加快工程进度,公司倒排施工工期,紧扣时间节点,加班加点施工,预计明年9月,景区将全部完工。那时的玄鼓山,最抢眼的标志景点是高达39米的青年真武鎏金铜像,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真武大帝铜像。而在景区内部,100多个不同文化元素的景点,有山有水,有休闲有娱乐,有佛教谈禅有道教养生,再加上一流的服务,可尽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们个性化需要!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886833974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