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粮仓”著称的湖北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而位于郧县城关镇小西关内保存至今的清代大丰仓再次见证了湖北古代“五谷丰登”的盛况。
大丰仓位于郧县城关镇北门社区汉江北岸的北坡岗地,海拔高程184米。现存仓库3栋30间,古建筑及场地占地面积共1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29平方米,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是一处储备国家粮食的古建筑群。至今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三栋黑瓦青砖古式建筑式样的房屋呈“丁”形排列,每栋房屋之间相距20多米,每座粮仓高约15米、面积800平方米左右。粮仓内全部是由直径20厘米左右的木柱搭成的框架结构,紧贴着青砖墙体有一个30厘米厚的木制防潮层,实木地板离水泥地面有1米多高。主体建筑为九脊歇山重檐顶式、土窑灰瓦屋面,顶部有一排可开可关的通风窗,脚基有很规整的排水沟。粮仓近看结构精致,远看气势恢弘,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大丰仓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郧阳府治国家粮仓。位于郧阳府署(今郧县)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大水入城,仓储被淹没,移址重建于郧阳城小西门内高岗上。当时由于郡制建立,故取名郧阳大丰仓。新建大丰仓占地面积50亩,仓储用房53间,面积1500平方米,可储存粮食200万斤。清同治元年十月初九(1862年11月30日),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军由河南淅川经琵琶滩直逼郧县城,攻势甚猛。官府得知消息,遂将大丰仓梁柱拆下,堆码在城墙上,以作滚木抵御来犯之敌。此后,郧阳大丰仓废毁。清光绪七年(1881年)秋,郧阳知府李督楚在原郧阳大丰仓旧址上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竣工立碑石记之。占地面积53亩。中华民国时期,官府税收政策改变,以征银取代了征粮,故而大丰仓被闲置搁浅,长年失修,日见萧索破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丰仓被确定为国有粮仓。1950年政府拨款修缮,并新建砖木结构仓库5栋,重新恢复了晚清时代的气势和作用。郧阳专署后迁往十堰地区,大丰仓交郧县管理。改革开放后,粮食经营走向市场,大丰仓再度闲置,现为县食用油公司仓库。2008年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丰仓作为粮食储备仓库,是我国少见的大型古代建筑,无论对于研究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对于研究古代科技技术、建筑艺术以及现代人文资源开发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此郧县政府划定保护范围:
1、北起原郧县食用油公司新家属楼西南滴水为界,东至老209国道,南达小西关老街道中心线,西临209国道(沿江大道)的区域为保护范围。
2、北部从望江楼(老电力营业厅西面)至老监狱一线,东部从老监狱经老烈士陵园、天主教堂东30米一线,南部到达小西关老街中心线,西部止于汉江的范围为大丰仓建设控制地带。
此外,大丰仓院内存留的古碑弥足珍贵。其中至为珍贵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郧阳巡抚吴桂芳撰文碑。郧阳巡抚吴桂芳撰文碑的规格是240×121×28(厘米),惜已损毁。据史料记载,吴桂芳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从福建巡抚调任郧阳抚治,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已离郧总理治理黄河事宜,吴百朋代之抚郧;九月,康朗又代吴百朋抚郧。吴桂芳在郧任职仅半年时间,此《改建郧阳府儒学记》是在总理河道任上所写。因为该碑文之后的落款至今仍清晰可辨:“嘉靖龙集癸亥(嘉靖四十二年)仲秋 赐进士出身 嘉议大夫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奉敕 先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 今总理河道 前督学山东按察副使 豫章(江西)吴桂芳撰”。
顺治年朝阳庵碑
今郧县汉江大桥北端东侧,还残存有当年郧阳府城的朝阳街小西关一段。朝阳街为府城正街之外最长的一条街,东起于北门街,西至于小西关外的伏龙关。因其东端朝阳庵而得名,内供奉着朝阳真人吕洞宾。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钦差镇守郧襄等处总兵官、都督府都督、同知张士元”建此庵并立碑。碑文提到“麇国”、“锡穴”等古地名。
乾隆年修山陕馆碑
郧阳府城之山陕馆是汉水中上游规模最大的商业会馆。已残破的古碑尚却可辨“乾隆六年(1741年)轫修山陕馆众姓布施开列于谱”字样;另一块捐修山陕馆的残碑标时间处仅剩“龙飞乾……岁次甲寅……”字样,可推算出此碑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维修山陕馆的捐资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