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刊、书籍等作品对古老郧阳地名诠释引用中,出现了众说不一的现象。因此,为其释义导源出了这篇文考。
地名说法,多有牵强。
地名—‘郧阳’两字,时至今除‘阳’字,人们依据古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命地名的原则,而得到公认和遵循。可是,在‘郧’字上,目前还存在着九种不同说法。一说源于古代郧子国;二说源于天上飞来的陨石;三说来源的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次用字假说。即:“郧关源于‘询关’(洵阳)”;四说楚将伍子胥之字‘员’命名此地以示记。‘员’地由普通地域成为君主分封的县邑,‘员’右便添了‘阝’(邑),由‘员’而郧;五说是卫国哀公十二年,卫侯在郧地与吴侯相会,宋皇瑗于郧;六说是《左传·哀公十一年》太叔疾死殡于郧;七说郧阳府郧县是古时麇国之地,在春秋时称为锡穴,在南朝刘裕为国君的宋国称为郧,因为有郧山而是名;八说是古云人的姓氏演化而生郧;九说是涢水(流经湖北安陆市的大小两水)的‘涢’字演变来的郧。这些来自报刊杂志和工具书上的说法,虽各有其理,但在实际运作时,还是因其杂乱而无所适从。
对其中的二、三、四、五、六、七说,分别按顺序号作点说明。②张瑞文先生《陨石:神秘的宇宙来客中》中,指出在我国山东莒南县坪上镇大铁牛庙村落有石铁陨石,最大重4吨,是世界之王;新疆的阿勒泰地区青沟县境内铁牛沟,降落的铁陨石,在全国数第一,重达30吨;1996年在吉林降下的一块重1770公斤石陨石,称世界石陨石之王。可是,却未提及到湖北省有陨石降落之史料。③陈禾塬先生《鄂西北胜境志》书中,已作出的新考证是,“《郧阳府志》(王正常嘉庆二年修):郧关,在郧县城二十里琵琶谷。《郧县志》(同治丙寅修):琵琶关,县东二十五里。二者,《湖北沿革》引《省志》:郧县春秋绞国。郧关在县西。《读史方舆纪要》:郧关在郧阳府西。前后史籍所述不一,前曰郧关位于县西,后者则说郧关在县东。笔者认为,已被丹江库区淹没的郧县老城旧址,应为晋太康五年所立郧乡县故址;郧县以西一百二十里处有春秋时期的锡穴(锡县);郧关则应在今郧县老城旧址以东二十里的琵琶谷口。”可见,先人假借洵关(洵阳)之说,有推理之嫌。④邢方贵先生《郧县人自何而来》书中明确指出:“实际上伍子胥所到的‘郧’是安陆、云梦古郧国地,而不是今日郧县,故此说更牵强而不足信。”⑤历史人物在郧相会,足证相会时就已有了‘郧’的存在,非可属源由。⑥只能使人明白死者安葬时,就已有了此‘郧’之称,怎属‘郧’源!⑦鄂西北万山重迭,迄今为止还未曾听说过哪座山脉有‘郧’之名。鉴于前述,对其‘郧’的源由概有疑虑。
郧源史料,印证确凿。
当今郧县的‘郧’字,其根源于古文字‘云、妘、云阝、涢、员’通用演化成之。先是古云人之姓,后为古郧子国之名称演化而来。这可以下面史料作为明证。首先是由王履谦先生于1843年主修的《安陆志》;再者是湖南湘潭大学教授何光岳撰写的《楚源流考》。
从《安陆志》来看突现的问题有三。一是‘郧’是古云人之姓演化而成。《安陆志》中可证有四段文字。①“郧、云阝、涢三字通用。若熬妻于云阝,即此后楚灭之。以封斗辛为郧公。”②“郧国云阝姓子爵高阳裔,陆终第三子求言,为云阝姓。妘也作伝、傊、云、雲、妘、女员,古字通用。”③“云阝子在雲杜,若高阳之裔,则若敖父子何以娶郧也云云。”④“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蠃、姞、姚、妘皆从女,则郧、妘本同字。”
二是春秋时期的郧子国,就是位于湖北当今的安陆市。从卷中六段文字可证。①“鲁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即今安陆县也。”②“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③“安州里安陆县,春秋郧子之国,后为楚所灭。”④“今德安府治安陆县,为郧国地。”⑤“左传杜预注郧国在雲杜。今考雲川、雲梦及蒲骚,皆在德安州界。”⑥“左传杜预注:妘在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
三是郧子国后被楚国消灭。其战事为郧子国受到日趋强大的楚国的威胁,联合随、绞、州、蓼等六国,与楚国交战而败灭。同卷有三段文字明证。①“郧虽不知何年灭于楚。然,鲁桓公十一年尚与随、绞、州、蓼伐楚。”②“周为郧子国,后属楚。”③“云阝子曾与蓼六伐楚,而军蒲骚,今应城也。”
此外,‘郧’字之源在《楚源流考》史料的“第二节郧子国的迁移与衰亡”和“第三节妘、云阝、郧名义”中也有九个方面能够证明。
在第二节中有六。其一,远古云(云阝)姓之人,以姓为国名。①据张筱衡说:“殷末周初,云阝犹为关中著姓。云阝、女员字同,故关中出土西周金文,犹多言女员姓。则云阝地当在今陕西云阳,正位于其祖吴回始居地吴山之东,后才东迁到河南新郑,以姓为国。”②卜辞有:“‘癸酉,来正人方,才云奠河邑。’这个云即云阝姓国,当在今郐的地区。”
其二,春秋时期的郧子国,就在湖北省当今的安陆市。①“郧子国后又向东南迁于平原沃野安陆县。《括地志》云:‘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②“《十道志》称:‘安州安陆县,春秋郧子之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里,都指明这里就是郧子国故地。”③“云杜就是今安陆县。因云人迁此,故叫云杜,后立为县。”
其三,郧子国曾联合其他国与楚国发生战争而败灭。①“这时楚国日益强大,大肆侵并汉水以东诸国,郧子国也受威胁,便联合附近诸小国,以抵抗楚国的侵略。《左传》桓公十一年春:‘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②“这次交战郧国为楚国所败。《十道志》称:‘安州安陆县,春秋郧子之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
其四,古代云人流迁方向,是自陕西云阳,东迁河南今新郑市,又向东南迁湖北省现今安陆市,然后再陆续分三部分东迁江苏省今如皋市,南去湖南省今茶陵县和攸县,北之湖北现今的郧县(郧阳)。①“殷末周初……则郧地当在今陕西云阳。正位于其祖吴回始居地吴山之东,后才东迁到河南新郑,以姓为国。”
② “郧与云阝同,郧子国后又向东南迁于平原沃野安陆县。”③“杜预注:郧,发阳也。广陵海阳县东南有发繇亭,在今江苏如皋县条下。或为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都郢城时,郧子国遗民在吴国的发动下,参加复国斗争。不久楚国恢复了故国。吴国便将一部分遗民迁到今如皋县滨海之地,去开发新淤的海滩,成为吴国的臣民。后来楚国为了防止仍留在故地的,那些郧国遗民再次发生反抗事件,便把他们南迁到湖南茶陵县西面的云阳山,去开发林莽烟瘴之地。”
同时,还需要说明一点,此次郧人北迁郧县(郧阳)与二节文字有殊。何光岳教授文中,虽有“因不愿臣属商朝,便遭到商朝的征伐……,云人被迫南迁到湖北郧阳县。”之说,但此说的郧阳县使人怀疑,倘若属实的话,那么湖北郧阳这一地名,明朝成化十二年才以其名置府,后又于1948年才有郧阳县之称(时间较短),显见在时间上是矛盾的。同时,再从史学家们公认的,郧子国联合绞等六国攻打楚而败灭的史实上来看,当今之郧县其时为绞国之域,而不属郧域。因此,今笔者理解为迁到新郑的云人再南迁之地是安陆先,而北迁郧关在后。云人从安陆北上的理论依据为,邢方贵先生《郧县人自何而来》中有“郧国被灭后,郧人的残余部落,沿汉水上溯,到绞国、蓼国(今郧县城关周围)驻留,保留了‘郧’的称号,曰‘郧关’。”因此,古云人迁流走向为:陕西云阳→东迁河南新郑市→南迁湖北安陆市→东迁江苏如皋市、南迁湖南茶陵县、北迁湖北郧县。
其五,古时山、水、陆地命名,与云人迁移动向有缘。①“郧子国西滨涢水,涢水又分大涢水、小涢水,《水经注》云:‘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故亦谓之’涢山矣。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涢水入汉水处叫涢口,涢水之北地名涢阳,今属随县。安陆有郧乡、郧水、郧城、郧公庙,周为郧州。应山有云公城,南面有大泽叫云梦,楚国方言梦即是泽。这一带古称云中,泽畔古有云杜县。今有云梦县,附近有云梦宫。麻城县南五十里,有云阳山,都是因郧子国所在而命名的。”②“因为云阝姓,随着云阝子国的迁徙,把云阳山的地名,自陕西迁到湖北麻城,又南迁到茶陵来了。”③“云阳山正因楚迁郧子国遗民于此,位山之南故名。唐武德四年,于云阳山之北,今攸县境内置南云州。云阳山之南今酃县西部也有云峰山,山下有云湫河,向西北流经安仁县,于汉口街入永乐江。这些以云为号的地方,都与郧国遣民的活动有关。”可见,云阳山名称流向为:陕西云阳→湖北麻城县南五十里云阳山→湖南茶陵县云阳山。
其六,春秋时与云字谐音的字概为通用。“道光《安陆志》说,春秋时云阝子国,一作郧,又作涢,俱读曰:云。又说陆终第三子求言为云阝姓,云阝亦作伝、雲、傊、女员、云、妘,古字通用。故《晋书》志作雲子,《盟会图》作云阝子,《类解》作妘子,这是对的。”
除上节六个方面外,还有姓氏说、通假说、图腾说。一是当今使用的‘郧’字,古时不仅是国名(前述有证),而且还是人姓。①“春秋时代,云阝子国只有一个,就是妘姓,也即是云姓、云阝姓和郧姓了。”②“在氏族社会时,于云图腾云旁加女成为妘字,作为姓氏,象征着母系社会进展。以后进入父系社会,也由游牧走向定居时,便出现封国。于是去女旁而加邑旁,成为云阝字”。③“又说:郧,亦作云阝。《通志氏族略》载:云阝氏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路史后纪八》称‘云近楚,若敖氏娶焉,后灭之。有云氏、员氏、雲氏、郧氏、云阝氏。’罗萍注:云阝又作涢、员见。又《路史·国名纪丙》称:‘云、员、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云阝、傊,郧又用员见。《春秋大事表》认为,郧、云阝、涢三字通用’。”
二是从甲骨文字演变过程来看,古时的‘员’字也与云字通用。“至于员也与云古时相通用,惠栋《九经古义》说:‘《正义》:员即云,是《尚字》本作云。卫保改古文,始从员。《诗·出其东门》云:聊乐我员。《释文》曰:员本作云。(诗)《正月》云:昏姻孔云,又作员。《商颂》云:景员维河。郑笺云:员古文作云,言古文以员为云也。因此,古代的云字有时也作员。象征鼎下置柴烧煮,鼎上腾起气团,这个气团就是人工造的云。青铜时代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把这种现象同天上的自然云等同起来,认为是高明的发现。于是把云和员音义相通了。……然后从员又加女旁。与妘字通用。象征一个女人在烧火,鼎上腾起气团。所以《集钓》说:妘,古从鼎。”
三是古人对云字十分崇拜。“据《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的官名,为雲师。《集解》应邵曰:“黄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纪事也。说明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云层的崇拜。翦伯赞《中国史纲》说,黄帝之族,恐怕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一个部族,所以其中有属于一个胞族的五个氏族,是以云为图腾……。云阝部族起初是以云为图腾的,他们系黄帝族后裔,居于少吴氏的云阳故地。”
综观以上,给人的一个总概念,‘郧’字盖源于古云人之云姓,和郧子国之国名的演化提升而得之。具体的说来,一是甲骨文由鼎变员;二是古文字“云、妘、女员、员、傊、涢、云阝”的通用;三是又因母系转为父系社会,古云人之姓‘妘’字去女旁,在云的右边加邑(阝),云与员通用升华为‘郧’。
再议地名,‘郧关’。
因为从‘郧’字这个角度上来讲,‘郧阳’之地名,是沿着郧关、郧乡县、郧县的历史顺序得来的,加上陈禾塬先生《鄂西北胜境志》中所写“古郧关遗址”,对我启发很大,所以借此机会,也对‘郧关’之地名,作粗浅之议。
根据陈先生,在“古郧关遗址”一节中指出的:“前后史籍所述不一,前曰:郧关位于县西,后者则说,郧关在县东。笔者认为,已被丹江库区淹没的郧县老城旧址,应为晋太康五年所立郧乡县故址;郧县以西一百二十里处,有春秋时期的锡穴(锡县);郧关则应在今郧县老城旧址以东的琵琶谷。”这段文字对我颇有启示,因此我感到史记‘郧关’,无论是在东,还是在西,都可能是会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不难设想,在远古时期的大地,无不是被那浩瀚苍茫无际的原始大森林所覆盖,蟒、蛇、虎、豹等各类凶猛的野兽,又是何等的猖獗,而人却处于劣势。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相互交往时,唯选较优的交通路径,恐许还只是取江河水道。可见,那时人们除沿山绕水步行外,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便是乘舟坐排。特别是地处秦巴山脉地带,人与野兽势力悬殊之巨大是无法形容的。因此,史料说的那时之关,绝大多数应该指的是以江河两岸悬崖陡壁的水隘而言。同时,战国时期,位于汉水北岸郧乡县城(楚域)恰处临近秦、韩、楚的边缘。由此可见郧关地名从广义上说,也许是代表整个百余里地方的一个缩影,狭义上讲为郧乡县城。
二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郧关处于前述三国的边缘。相互往来一般来说都是顺汉水行。无论是秦或韩由西北而下楚都,还是楚西北上至秦或韩国都城。郧乡县城西一百二十里为古麇国之都锡穴(现今五峰乡庹家洲附近)。此汉水段南有孟良寨,北有焦赞寨,上有峭名滩。郧乡县城东二十里汉水处,北是十八盘山,南是猴子崖,其间有琵琶滩。同时,在这两段水域附近,还有其它大小不一的险滩。这两处水域都是三国间往来的必经之道。可是,此处山崖夹峙,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历史上翻船破舟无数。自古的船工们行之两水隘之口无不胆颤心惊,此地被称作“鬼门关”。三是郧阳城自古就有东关和西关之称,至于何时置东、西二关之名,现今无考。总之,这是推理上的“郧关”,仅供切磋。写这点说明,也算得上是对溯源‘郧’字的一点弥补。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今河南南召县的云阳镇,重庆市的云阳县,云南省的云县,以及全国其它地方带云的地名,也是否与古云人和古郧子国有关,至今无考。
主要参考资料:
1、王履谦先生于1948年主修的,《安陆志》。
2、湖南湘潭大学教授何光岳撰写的,《楚源流考》。
3、华林甫先生《中国地名学源流》。
4、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5、《中国古代地图册》。
6、《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7、《中国剪报》上,张瑞文先生〈陨石:神秘的宇宙来客〉。
8、陈禾塬先生《鄂西北胜境志》。
9、邢方贵先生《郧县人自何而来》。
10、原《郧阳日报》、《郧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