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寻找古州界 

站在界山铺的山顶,可以看见宽阔而平静的汉江和那个叫琵琶滩的村庄。

路标告诉人们:继续前行是一个叫界山的地方,从右边下坡是去蓼池的公路。

  文/图 黄忠富

  在中国历史上,古郧阳曾是荆州、益州和豫州三大州分界线的所在地。这条分界线,究竟在今天郧阳的什么地方?今年初,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傅广典等人来到郧县——

  一

  史料显示,自汉代开始,至元世祖设立行省止,中国有三个州的分界线一直在郧阳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36郡,郡下设县,称之为郡县制,郡首长称太守。汉武帝把天下分为13个州,州下才是郡县,州首长称为刺史或牧。此后一千多年,历史上的荆州、益州和豫州的分界线就在当今的郧阳境内。

  《郧阳府志》记载:“《省志》《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时为鍚穴,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地(《明史稿·地理志》),汉初因之。武帝置十三州刺史,改梁曰益,房陵、鍚、长利、上庸四县隶益州汉中郡。”

  “汉末,分为三郡。魏兴郡本汉中西城县,领县六:西城、鍚县、安康、兴晋、郧乡(即长利)、洵阳。上庸郡领县五: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新城郡(即房陵)领县四:房陵、沶乡、昌魏、缓阳。《华阳国志》右三郡:汉中所分也,在汉志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张鲁据汉中,建安二十年曹操破鲁,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鍚、上庸郡,置都尉(《魏略》:以申耽为上庸都尉)。二十四年,蜀先主遣孟达征房陵,平三郡,杀房陵守蒯褀,以申耽为上庸守,封郧乡侯;耽弟仪为西城守(三郡属蜀)。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魏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达领新城太守,申仪为魏兴太守。明帝太和元年,孟达以新城归蜀,司马懿率兵攻破之,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鍚县为鍚郡。太和四年,又省上庸入鍚郡。景初元年,又分魏兴之魏阳、鍚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省鍚郡以鍚县,属魏兴。高贵乡公甘露四年,复分新城置上庸郡,俱属魏之荆州。”

  “晋仍为三郡。太康四年,析鍚县复立长利县。五年,改长利为鍚,改鍚为郧乡(见《宋书》州郡志魏兴郡下),仍属荆州。

  “南北朝,宋梁州魏兴太守领县十三(有郧乡、鍚,省长利),新城太守领县六(有房陵),上庸太守领县七。南齐改新城为南新城郡,领县六(有房陵),上庸郡领县九,郧乡、鍚改属齐兴郡 (即今均州。《隋书·地理志》:旧置武当郡,后改为齐兴郡。北周改为丰州,开皇初改为均州),仍隶梁州。

  梁以房陵置岐州,以竹山为安成,改上庸曰新丰,又置南上洛郡(《唐书·地理志》。均州丰利县有鍚义山,一名天心山。今鍚义山在郧治西北二百里,旁有东丰、西丰两保,或因丰利得名。梁之南上洛郡在丰利,即郧境)。西魏改房陵为光迁国,改梁之南上洛郡为丰利,改安成曰竹山,又置洛州,改新丰仍曰上庸。周废光迁国为迁州,改上庸曰孔阳,省丰利入上津郡,改迁州为房州,统光迁、永清、竹山、上庸四县为房陵郡,俱属梁州;析郧乡隶淅阳郡,属豫州。”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到,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郧阳的归属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变化,但荆州、益州(有时称梁州)和豫州的分界线始终不离郧阳。

  古时三大州的分界,究竟在郧阳的什么地方?历史是否给我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2011年初,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的傅广典、十堰市地方志办的潘彦文和笔者等人,决定去寻找古州界,领略郧阳境内的千年沧桑。

  二

  根据资料和地理情况分析,史学界认为,豫州和荆、益二州在郧阳境内的分界,应该以汉江为界。豫州不可能长时期跨过汉水以南,荆州和益州也不大可能长时期越过汉水以北。问题在于,荆州和益州、豫州和益州的东西分界线在哪里?

  按《郧阳府志》记载,今天的丹江口市在古代多属荆州,而郧、房、竹等县则多属益州。难道古代荆州和益州的分界线在郧丹一带?今天的丹江口市和郧县是以泗河为界,难道泗河就是古代荆州和益州的分界线?今天的湖北郧县与河南淅川县以丹江两岸交错划界,莫非古豫州和益州也是以丹江为界?

  两千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地界沧桑,不可能保持以前的原样。古州界,你究竟在哪里?

  一个叫琵琶滩的地方进入我们的视界。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水经注》记载:“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荆、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他的《水经注疏》里说:琵琶谷“在今郧县东。《郧县志》谓之琵琶滩。”又说:“兜牟山在郧乡县东十里,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兜牟盖琵琶之异名。据《两汉志》,此东为南阳郡武当县,地属荆州;此西为汉中郡长利县地,属益州。”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信息:“琵琶谷”、“琵琶界”、“琵琶滩”、“兜牟山”、“县东十里”。难道泗水的入江口是在一个叫琵琶滩的地方?而且出口处有一段叫琵琶谷?旁边还有一座兜牟山?笔者是郧县人,知道汉江经郧县城东十里确有一个琵琶滩,北岸是杨溪铺镇属地,南岸是青山镇属地。虽然此前笔者没去过那里,但知道青山镇有个叫琵琶滩的村庄和一个叫琵琶滩的行政村。

  有关琵琶滩的信息还有不少。《郧县志》载:“琵琶关:县东二十五里。”《地理志》曰:“郧有关,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按:琵琶谷在郡城东二十里,一名琵琶滩……据《水经注》:关当在琵琶滩之上,今无存。”

  “县东十里”?“县东二十五里”?“郡城东二十里”?这里的“县”和“郡城”都应当是指郧阳老城,那么几个相互矛盾的里程怎么理解?我们分析认为,应该是水路和旱路、北岸路和南岸路、时代不同路径不同造成的。

  我们应该到琵琶滩去一趟,看看那里是不是泗水的出口,是不是还有琵琶谷和兜牟山两个地名。

  三

  我们没有直接到琵琶滩的公路。车过汉江后向南到茶店镇,再向东到青山镇,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在青山镇政府,几位领导告诉我们,泗水的出口并不在琵琶滩。但我们还是驱车直奔琵琶滩,想尽快解开心中的疑团。

  在郧县青山镇和茶店镇之间,有座高山叫九里岗。车爬上山顶,在山脊上向北奔汉江而去。在接近汉江的一个垭口上,右边的一块路标一闪而过。

  “停车!”傅广典似乎发现了什么。

  路标告诉我们:继续前行是一个叫界山的地方,从右边下坡是去蓼池的公路。

  前边不远有个村落,一打听叫界山铺。路标上的界山指的就是这个村落,过了这个村落,下山就是琵琶滩了。

  九里岗山下的汉江岸边,竟然有个叫界山铺的小村庄。那么九里岗是否就是座界山?琵琶滩背后的山顶上,竟然就是界山铺,这只是一种巧合吗?

  铺,古代驿站的一种别称。界山铺,就是官方在界山上所设的传递情报、交换文书、留宿过往官员的机构,后慢慢演变成地名。感谢界山铺这个地名,为我们留下了州界的重要线索。

  顾名思义,界山应该是以山为界而得名。那么,这个界山毫无疑问就是九里岗。古荆州和古益州在汉江南岸的陆地分界线,应该是以九里岗的山脊来划分的。

  四

  站在界山铺的山顶,可以看见宽阔而平静的汉江,和脚下那个叫琵琶滩的村庄。汉江的宽阔和平静,并不是她原本的性格,而是因为丹江口水库掩盖了她窈窕的身姿和咆哮的脾气。滩,水之难也。江河中水流湍急且礁石林立的地方才被称之为滩。千里汉江,有许许多多的滩,同时也是一道道风景。

  汉江从西南进入琵琶滩,呈弧形划过几公里长的峡谷,然后往东南隐去。就像古代官员腰缠的一条玉带,把整个村庄和界山都束了起来,显得十分大气和干练。

  从界山铺沿盘山公路下到江边,我们才发现,这个村庄是个绵延几公里的村落带。哪里才是真正的琵琶滩?哪里才是真正的琵琶滩村?

  村民告诉我们:“都是!这一带的江里和岸上,都叫琵琶滩。”这不禁让我们茫然。细打听,江对岸是十八盘山,背后的崖壁是猴子崖,这一带自古至今都叫琵琶滩。

  我们在村庄里穿行,想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最好是能够问出琵琶谷、兜牟山的地名。然而,没有任何其它的线索。

  望着峡谷和江水,大家陷入了迷茫。是历史记载有误,还是千年江水荡涤了历史的痕迹?原来的江面肯定要比现在低许多,那么古时的峡谷就应该比现在更深、更窄。我们努力地想象着水底深处的古时江面是如何一种情景:礁石杂乱参差,江流急速穿过,水石相撞浪花飞溅,扁舟左冲右突。我们忽然灵光一闪:岸上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琵琶谷,琵琶谷原本就在江上。江上这一段叫做琵琶滩的峡谷,应该就是琵琶谷。或者琵琶谷是官方用词,而琵琶滩则是民间用词;或者琵琶谷是先古用词,而琵琶滩则是后来用词。所谓的琵琶谷口,应该就是指那个江面由宽到窄、由缓到急的琵琶滩上口,因为琵琶滩的下口已经远离了琵琶滩村。

  我们终于理出个头绪。从江中的琵琶谷上口,对着南岸的界山,无疑就是古代荆州与益州的分界线。其实杨守敬在他的《水经注疏》里已经解释得十分清楚:“全界作口,界字是也。”

  至于兜牟山,有可能就是今天的这个界山。“兜牟盖琵琶之异名”,那么我们也可以叫它琵琶山,说不定是根据山的形状而取的名,只不过要到对岸的山顶观察后才能确定。由于长期作为界山,后世就将它叫作界山了。

  找到了荆州与益州的分界线,那豫州与益州的分界线又在哪里?对面的十八盘山是否就是豫州与益州的分界线?

  十八盘,是指从山顶到谷底的羊肠小道拐了十八个大弯。十八盘应该是路的名字,而不是整个山岭的名字。从山岭的位置看,它应该是雷锋垭茨家岭的一个分支。雷锋垭茨家岭是郧县东部的最高峰,是郧县入豫的天然屏障。如果古代豫州与益州的分界线划在这里,当然最合适不过。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只能留待以后考证。

  五

  关于琵琶滩名称的来历,我还有自己的揣测:几公里长的峡谷,几公里长的激流,几公里长的水石摩擦,难道不能发出低沉压抑而又急促喘息、若隐若现的的琵琶弹唱似的声音?自古以来,这里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人们从江水的呜咽联想到琵琶的声音,是十分自然的。

  站在琵琶滩前,望看清冽的江水,我们的思绪一下跳进了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刘备,人称刘豫州,是因为他曾被封为豫州牧。后来他借荆州、取益州,又大意失荆州。这些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过去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突然与我们郧阳扯上了关系。

  赤壁之战后,荆州便被三分: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但占有北部荆州;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自然占有东部荆州;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取得了西北部荆州。荆州原本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后来“借”给了刘备,而郧阳一带又属曹操的北部荆州范围,这样争来争去,郧阳就不断地在曹操和刘备的名下“过户”。

  曹操、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都想扩张自己的势力和领土,便一同把注意力转向了西边的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重庆。当时的益州牧刘璋生性软弱,仁慈待人,自然是个好欺负的主。于是孙权提出与刘备联合攻打益州,刘备以刘璋是宗亲,不忍相煎为由拒绝了。公元211年,曹操要攻打汉中的消息吓坏了刘璋,就在谋士张松的怂恿下,请刘备通过益州去汉中与曹操对阵,刘备借机夺取了益州,还占领了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自封益州牧。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郧阳及周遭?

  六

  汉江自古是中国南北的重要通道,郧阳也历来是东西出入的咽喉。琵琶滩,郧阳的门户,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争斗。清初,在琵琶滩上就发生过多次十分惨烈的战事。

  《郧阳府志》记载:“康熙初,川寇谭弘屯聚琵琶滩。抚治杨懋勋率师破之。”《清史稿·列传十八》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叛,朝廷考虑到汉江通道的重要性,特命佟国瑶为郧阳提督,率师镇抚郧阳。康熙十三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反叛,依附了吴三桂。郧阳副将洪福在郧阳响应杨来嘉,率兵千余攻打佟国瑶。佟国瑶亲率游击将军杜英、佟大年以三百精兵迎战,打退洪福。后洪福又卷土重来,佟国瑶苦战数日,斩敌二百余人,洪福兵败逃遁。朝廷闻奏,加佟国瑶为左都督。十四年,洪福挟诸叛将兵分五路再犯郧阳,佟国瑶再次击败敌军,又追至泥河口、板桥河一带,斩敌将林跃等七人、敌兵数百人。十五年,洪福联合四川叛将谭弘等又分道来犯。谭弘屯兵郧阳江北,洪福进驻郧阳江南,相互声援。佟国瑶分兵抵御,战坪沟、战黄畈、战九里岗,又渡汉江战江南岸,每战皆胜,焚敌船及其军械,斩获无数。洪福派兵埋伏在汉江两岸,以三十余舟顺江而下,泊琵琶滩,劫持运道为寨。佟国瑶及将军噶尔汉、抚治杨懋勋等率水陆之师大破叛军,逐战陡岭,洪福败逃,郧阳运道复通。朝廷论功行赏,佟国瑶加爵一等。十六年,佟国瑶捐出自己的薪俸和赏赐,奖励兵士和赈济难民,被朝廷加授太子少保。十七年,佟国瑶主动率军进讨杨来嘉及洪福的老巢房县,攻克房县城,俘获叛将五十二人,缴获将印十二枚、劄牌二十四块,进而收复保康。

  七

  如今的琵琶滩显得有点荒凉:两岸峭壁,寨垒殆尽;江中绝少船只,空空荡荡;村落原本不大,不久前还远迁了一些村民。

  但在我们心里,这里还是升腾着希望。在青山镇政府那里,我们听到了琵琶滩未来几年的开发前景:已经动工的运(城)宜(昌)高速公路,将从这里跨过汉江,并在琵琶滩留有互通口;青山镇政府和所有镇直机关将迁至琵琶滩,在琵琶滩形成一个新的集镇。只需开辟2公里的沿江公路,就能将琵琶滩与位于茶店长岭的郧县经济开发区连为一体,进而连接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到那时,从琵琶滩到十堰城区,或郧县县城,都只是10分钟左右的路程。

  专家建议,青山镇要打好州界文化牌,在琵琶滩和界山上立界碑,一面书“古荆州界”,一面书“古益州界”,并要有一小段文字,讲述州界的来历和沿袭。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