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郧县(郧阳各乡镇名字)的由来 

郧县历史悠久。


春秋麇国地。战国属楚。西汉置锡县,又析置长利县。东汉时省长利县入锡县,属汉中郡。晋太康五年(284年)置郧乡县,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位郧山之南得名。属魏兴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属均州。明清属郧阳府,郧阳府驻郧县。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专区、地区。1994年属十堰市。


“郧关”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云:“秦世末,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至于它的来历,一说位于今湖北安陆境的郧国被楚灭后,其残余部落沿汉江北上到今郧县一带定居而得名;另一说古郧国先民是生活在陕南一带的巴人,郧国灭后,其子孙辗转迁徙至今汉江中游郧县一带定居。又一说为司马迁将“洵关”误记为“郧关”,并相沿成习。


据说郧县最初并无城池。明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戴琰始筑土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督察御史原杰置郧阳府后,遂改土城为砖石城。城垣回环,周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城垛3752个。按方位立四城门:东曰宣和,南曰迎薰,西曰平理,北曰拱辰。西、南又各设一小城门,即小南门、小西门。明嘉靖三十年(1557年),抚治章焕在城东北一带修建城墙二百余丈,增建小东门,名曰时雨。整座城池西北高,东南低、呈簸箕状,西北依山而筑,东南掘池护城,城池之固可见一斑。城内除府署、县衙建筑外,古城有70余条大街小巷,东西大街商贾云集,钟鼓楼、府学宫、会馆、戏楼、寺庙、庵堂等众多明清古建筑纵横有序。1958年后,因兴建丹江口水库,郧阳专署迁往十堰。1959年12月26日丹江口水库蓄水,郧阳府城被淹,迁建于杨家山南麓今址。现辖16镇3乡:


城关镇
1958年丹江口水库建成,旧城沦入水库,迁建于杨家山南麓。


安阳镇
以境内安阳口得名。


杨溪铺镇
以境内杨溪得名。


青曲镇
以清水、曲远两河合称得名。


白桑关镇
昔有一株桑树寄生百年白果树的奇观,称白桑树,又因此地为郧县通往河南、陕西必经之地称白桑关。

南化塘镇
原名难化,因位荆紫关之南,改称南化。明成化年间设驿站(塘)于此,改今名。


白浪镇
传北侧庙沟之水立秋前后常翻白浪,故名。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镇上有“一脚踏三省石”。


刘洞镇
以境内刘洞得名。


谭山镇
昔日谭姓较多而得名。1975年遭洪水被淹,迁羊皮滩。


梅铺镇
以境内梅家铺得名。秦时曾设驿站。


青山镇
原称赵万,以赵坎、万家坪两地合称得名。后迁青树沟改今名。


茶店镇
传昔有人于此设店施茶,故名。


柳陂镇
清末因镇北地势偏低,环汉江筑防护堤,上植柳树,称柳陂。为水边柳树之意。


鲍峡镇
原名鲍家店,昔有一鲍姓来此开店,故名。1975年遭水淹迁现址改今名。


胡家营镇
原名胡家坡,村落以胡姓居多,1949年后改称今名。


谭家湾镇
以境内谭家湾得名。


大柳乡
因大柳树而得名。


五峰乡
据清代同治《郧县志》载,“五峰山,县城西二十里,故锡穴县之南丰山也,高九仞,上有五峰观。”乡名源此。


叶大乡
以叶门、大苍两地合称得名。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