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郧西上津火龙灯会 |
众人观灯。 |
火龙,在郧西上津古城舞腾了千余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到十六夜,火龙从古城杨泗庙出发,沿着古城墙,由南门进,穿过老街,从北门出,再到每一条街巷舞腾……庞大的龙灯队伍,浓厚的神话色彩,精湛的制作工艺,粗犷的舞蹈雄姿和火红的灯会场面,在鄂豫陕地区享有盛名,入选十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除了上津,闹元宵的习俗在鄂西北地区由来已久,房县也玩火龙,郧县有凤凰灯,竹溪元宵节有“游百病”文艺观赏活动。今天是元宵节,我们通过上津的火龙文化来感受十堰地区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文、图/记者 罗伟 实习生 王华通讯员 柯尊洪 杨洪霞 古城上津,火龙传承千余年 上津历史悠久,古为商国之地,春秋属晋,战国属秦,北朝西魏时建立上津县,比郧西建县早938年,历史上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设州。古城历史悠久,曾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城古,风俗更古。据古城火龙传承人周吉恩、王长豪二位老人介绍,古城“耍火龙”的习俗始于隋唐,延续至今,有千余年历史,是古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秦巴山区典型民间舞蹈文化特色。上津古城火龙主要以“天人合一”、“太上感应”的哲学理念为核心,把人们的意愿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融为一体,象征吉祥,有祈求平安、追求幸福之意。在古城观火龙,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细腻委婉,让人流连忘返。 古城古老的火龙,与别处有不同的热闹。上津地处水上交通要塞,因历史战乱,古城的居民祖籍大多不同,习俗也就各异,最能反映这一点的是正月的火龙灯会等民间习俗。 “耍火龙”有很多讲究。据古城老人讲,古城的火龙是站龙,通常由十二节组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逢闰年则是十三节。先要请有经验的老匠人用竹、篾、纸精心制作神龙。龙头、龙身、龙尾由竹子和皮纸制成而相连,火龙制作好以后,从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舞龙耍狮、搌灯等。沸腾的狂欢一直进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六下午,人们再来到金钱河畔,用火点燃火龙,满脸虔诚地举行“送龙”仪式。 持续5日,元宵节之夜最盛 火龙灯会从农历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其中十三、十四、十五晚上是真正玩灯的时间,也是灯会最精彩、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之夜为最盛。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舞龙耍狮、搌灯等民俗风情。 开光是灯会的开始,时间是正月十二傍晚。开光时间到,狮子、龙灯和全体仪仗队共计150人,头系红绫,聚集在杨泗庙前,杀鸡祭神,高唱开光词:“东接四海龙王,南接观音慈航,西接西天佛祖,北接老君太上,中接玉皇大帝;一求瘟疫不起,二求风调雨顺,三求五谷丰登,四求六畜兴旺,赐福人间苍生,保佑国是隆昌。”开光祭词长达500字,时间约半个小时。 开光仪式结束,全部狮子火龙队伍的118支灯齐亮,缓缓顺街而过,龙头不扭,龙尾慢摆,只放鞭炮不接灯,不得用烟花烧灯。街道两旁家家户户摆设香案,点香烧表,迎接天神下凡和龙灯的到来,以保佑家运昌盛,国泰民安。 正月十二出灯,十三、十四、十五晚上是真正玩灯的时间,也是灯会最精彩、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之夜为最盛。各家各户准备的烟花爆竹大部分集中在元宵节晚上,凡狮子、龙灯所到之处,街道两旁大烟柳、亮花子一齐上阵,大烟柳如金蛇吐信、巨蟒吐雾,亮花子则银光闪烁、火树银花,街道成了一片灯的世界,火的海洋。 玩灯时,凡整体龙灯不能到达的偏僻村院,两盏排灯要挨家上门道喜,以示整体龙灯队伍到来,决不能漏家掉户。 十六晚上是搌灯的日子,狮子、龙灯顺街而过,各家各户只点香、烧表、放鞭炮送灯。狮子、龙灯队伍最后出南城门,在金钱河畔绕转三圈。除狮子头外,其余龙灯等全部仪仗堆到一起,付之一炬,金钱河畔火光冲天,伴随着烟花爆竹的滚滚浓烟,火龙灯会结束。 火龙灯会,引来四方来客 上津火龙灯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一玩就是三年,多则数十年,一般只是在遇到天灾病疫之年不玩。因此,一旦上津举办灯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赶来观灯。 据当地老人们讲,很早以前,每当上津玩灯,每家每户都会提前接来亲朋好友,一来走亲戚,二来看灯,家家宾朋满座,店铺生意红火。 古时候,陕西商洛、山阳、镇安等地的商家带着骡马队,而郧阳、白河等地的商家提前用商船运来外地商品,纷纷云集上津,使上津灯会变成了鄂、豫、陕三省的贸易盛会。那时,街上车水马龙,地摊沿街皆是,店铺生意兴隆。上津灯会,使古城贸易经济伴随着火龙灯会的起源而发展,在上津文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元宵节,古城上津“耍火龙”,不仅吸引了附近乡镇的民众,相邻的陕西西安、旬阳、山阳、镇安等地也有不少人驱车前来观看,观众达两万余人次,创下历史之最。 结伴看灯,上津人的老习俗 农历正月十二是出灯的日子。下午时分,古城男女老幼早早吃过饭,结伴赶到杨泗庙前看开光仪式。此时的杨泗庙前,早已挤得水泄不通,龙腾狮跃,锣鼓喧天,鲜艳的红绫带随风飘舞,杨泗庙前摆着两张方桌,方桌上放上猪头、鱼、全鸡、香纸、红烛等祭品,装满小麦大米的升子里插着红香,德高望重的老者点起香蜡,燃起香裱,炸响爆竹,再用一只白公鸡的鸡冠血兑好三碗酒一齐摆上,最后用粗毛笔蘸上鸡血酒为火龙点睛,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开光仪式结束后,火龙灯会正式开始。开道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牌灯和几十盏各式灯笼,后面是一顶宝塔状的“万民伞”,被上百支蜡烛照得明亮夺目,紧跟着的就是“八蛟引龙”。火龙队伍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沿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摆设祭品,焚烧香裱、燃放鞭炮接送龙灯。龙灯刚过,两只由鼓钹开道、铜铃引路的狮子飞奔而来。据说古城狮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极有灵性,和火龙相比,狮子虽少了一些神秘与威严,但多了一些强悍与勇猛。 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则注重烧和耍。烧得越红,年景越好。古镇老街很长很窄,火龙进去只能拉开长行,老街男女老少手持烟花鞭炮,手舞足蹈,各种烟花对着舞龙人的脊背“烧”起来,让舞龙者动,让舞龙者跳。有时会遇到街道两头拥堵,烟花、爆竹一齐袭来,舞龙的小伙子无论怎样躲闪,也跑不出来。此时,街道两旁火光冲天、万树繁花,成了一片喧闹欢乐的海洋。 如今,在上津,每逢要玩火龙,绝大多数人都会推迟外出的时日,为的是能陪着家人看火龙,一饱眼福。“原本打算过了三天年就要出去工作,可是为了看今年的灯会,我只好请假,正月十六才出发!”家住上津镇津城村的建筑工人徐家安这样乐呵呵地说。 世代相传,十堰元宵节民俗活动多 “上津古城正在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传承和保护火龙灯会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津镇提出了五年保护规划,即建立上津民间火龙灯研究会,全面搜集、整理灯会的传承资料,制作完整的文字和影像材料。成立火龙灯会理事会,开展日常活动。力争让上津火龙灯会在助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上津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这是古代诗人对灯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遥远年代里那些辉煌和华丽。如今,上津古城的火龙,灯火依然是热烈的,映照之处,都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给千年上津古城平添了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上津火龙文化,是十堰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华民俗里,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真正热闹的时候是元宵节。“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就是元宵节灯火游人最盛。我市的房县、郧县、丹江口市等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舞龙的习俗。 在郧县,凤凰灯是流传于民间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凤凰灯用竹篾扎骨架,用细布、彩纸裱糊,从头到尾长约8米左右,两翼展开宽约2米左右,表演时双翅能扇动,凤尾可翘动。舞蹈表演由男性青壮年五人执掌,一人掌凤头,一人掌凤身,另有四盏鲜花灯,一盏牡丹花灯,一盏太阳灯,由六人分别举着立于表演场地四周;音乐伴奏古朴典雅,曲牌大都来自戏曲音乐和民间吹打乐。凤凰灯民间舞蹈流传于郧县和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宅前、场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 在房县,玩火龙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房县火龙从正月十三晚上开始“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倒灯”,前后持续四个晚上。舞龙者裸露四肢,身着红短裤,头束红布巾,在锣声和喂珠人的引导下沿街叫喊,观灯者要用烟花向舞龙者燃放助兴。正月十六灯会结束,叫“倒灯”。 另外,竹溪元宵节有“游百病”文艺观赏活动,舞龙灯、划彩船等民间歌舞荟萃,竹山县彩船歌、民歌、竹山高腔等也深受欢迎。 千百年来,火龙等传统民间活动在鄂西北大地世代相传。这些民间活动与文化,成为难得的视听大餐,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