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郧西上津:湖北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古城

上津古城

位于郧西上津镇的上津古城与湖北境内的荆州古城和襄阳古城相比,无疑是座“袖珍古城”。这无论是面积还是规模都没得比,更不要说名气。 

上津城距郧西县城42公里,作为湖北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又是新中国湖北第一个解放的县城(上关县)。它座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因上津渡口层遍植柳树,又名柳州城。始建于三国魏末(公元262年)。西魏梁大统元年(535年)为上津县治。后因战乱灾荒,连降暴雨,河床抬高,于明中叶冲毁,明洪武初复设上津县,于老城之北200余米垒一土城,正德年间,知县曾知槐等拟筑砖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秋建成,后明末毁于农民起义的战火。清顺治知县顾来初因袭旧址予以了重建,但它的规模仅为原城的三分之一,只留了西门、南门和北门。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成为郧西县辖的一个小镇。嘉庆七年(1802年)孔子的后裔时任知县孔继杆再做补修,砖记“嘉庆七年,上津公修”以示事。可惜的是,同治三年一个叫蓝二顺的四川人,攻陷上津,拆掉了城楼,导致了现今城上的雉堞被毁掉了。这就是我们现今看到的上津古城。

现存古城系不规划正方形砖石城,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61.15米,城墙周长1236.6米,成靴子状。墙体上窄下宽成梯形,平均高6.8米,设有五门(东门、西门、小西门、南门和北门)。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宽3.5米,深6米,现被淤泥填平。城中轴线距西城墙60米处有一南北向主街道。长287.8米,宽3.1米,目前,城中街道和建筑布局大部分仍能看出当年的样貌。199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郧西上津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上津历史悠久。先后在此设立了长利县、平阳县、兴晋县、北上洛郡、南洛州、上津县、上津郡等,据统计,上津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是历代政治中心、军事要地。直到清顺冶年间,它才并入到现在的郧西。1947年为上关县民主政府机构所在地。

上津僻处秦楚边隘,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上津的古建筑融汇南北风格。上津遗存的历史文物众多,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十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有古城墙、古戏楼、古趣街等;四是民居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等最有价值。

小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里曾是汉江支流金钱河流域最大的冲积开阔地,从隋唐时期,这里就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在唐朝中叶的很长一段时期,竟然成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命系“国脉”,朝廷专设上津转运使,可以想见当年金钱河上往来穿梭的船儿马帮为上津带来了富裕,驮来了繁荣也带来了刀光剑影战争硝烟,灭城之灾也一次次降临,城池屡毁屡建。星移斗转,时光流逝,上津码头的繁华渐渐消失。

走进上津,只见四周群山连绵起伏,清澈的金钱河沿城镇边缘平缓流过,河边柳条飘舞,古镇灰黑的城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一页历史,一页风雨,千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在古镇,你尽可寻觅那些历史的碎片,释放怀古寻幽的情怀。

附:历史上在上津发生的战争有:

春秋麇国地,战国属楚。秦惠王时,秦楚国交恶,楚被迫将上津等地割让给秦国。
公元223年,魏文帝在这里设立平阳县,在此屯兵控制汉江的上游。

公元551年和552年,西魏大将军叫王雄的,两次出兵在这里,平定战乱。
唐僖宗时期的金商节度史杨守亮,在这里出兵率将万人以上,到金州作战。

据史料记载,上津路被提到“国脉”的高度,进行官方大规模开辟和管理是在唐肃宗年间,后来还专门任命商州刺史李淑明兼上津转运使。唐代宗时,局势稍定,襄阳积存的物资又回到“武关道”转运。到了德宗年间,李希烈割据邓州,武关道又断,德宗被迫降诏,修治长安至上津的山路,沿途设置馆驿,时为建中四年(783年),一度成了东南物资进入长安的唯一通道。不久,朱沘在首都长安作乱,德宗皇帝先是逃到奉天(乾县),接着又跑到兴元府(汉中),上津路几乎成为皇室命脉。斯时,全国财赋从襄阳运至郧乡县后,因为险滩阻隔,不利舟行,便起陆西北行,经上津县转输。到达上津县后,或西南陆行至今陕西洵阳,再入汉水北转关中;或直接北运至商州达长安,上津一时成为水陆槽挽的中心,称为“上津路”。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部将王彦收复上津。次年,金兀术求和,划金钱河上游鹘岭关为两国分界线。绍兴十三年(1161年),金方撕毁协约重侵上津,宋将任天锡又领兵再次收复上津。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4年),元将阿木领兵20万两次侵上津,攻襄阳,沿途俘获汉民五万送北方作奴隶,上津遭害惊人,人口大减,降县为上津镇。
1359年,元朝末年,上津人张子贵率众反元,战争长达20年。十年之后,张子贵归附了朱元璋。明初发生了流民起义,有一个上津人叫作杨文政的,占据着上津,领导流民与官府抗争。

明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驻上津,明王朝特令襄阳督师杨嗣昌起用部将熊文灿,从襄阳出发争夺上津,爆发恶战。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重驻上津后,再攻郧西,重围郧阳,迫使明总兵黄得功投降农军,使农军扩大为10万,挺进襄阳,击几杨嗣昌,因熊文灿围剿不力,被朝庭斩首。
1647年,襄阳农军工光兴、王光泰率众攻打上津。

1797年,白莲教起义军攻克了上津。白衣侠女王聪儿遭清军的围剿,在上津的阎王碥这个地方跳崖牺牲。
1862年,太平军陈德才部也领导着太平军在这里作战。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三旅三十四团,在这里歼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设上关县于此,成立了湖北省西北地方的第一个人民政府。

相关链接

上津古城规划开发的景点有:地文景观(如上外滩)、水域风光(金钱河)、生物景观(上津柳林、千年白果)、遗址遗迹(陕南会馆)、建筑与设施(上津明清街、长堤柳浪、天主教堂)、红色旅游资源(上关县民主政府旧址,上关县县委、政府军政会议旧址)。

一、自然景观

1、山石景观:主要景点有嵩山仰面、伍峪青幔、三山叠翠、仙鹤凌霄、白岩云桥、云岭延年、天桥古洞、佛爷洞(老人洞)、铁箍云峰、十八盘、绞肠关等。

2、河潭景观:主要景点有长堤柳浪、游龙出水、金色沙滩等。

3、植物景观:主要景点有栓马古村、千年白果等。

二、人文景观

1.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城开五门,东西长261.15米,南北宽306米,全长1236.5米,成靴子状。始建于三国魏末(公元262年)。后因战乱灾荒,连降暴雨,河床抬高,于明中叶冲毁,明洪武初复设上津县,于老城之北200余米垒一土城,正德年间,知县曾知槐等拟筑砖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秋告成。因战事较多,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再做补修,砖记“嘉庆七年,上津公修”以示事。上下1700余年,史记赵匡胤、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王聪儿曾在此浴血奋战,挥写历史。1947年,上津古城又作为上关县民主政府机构所在地,固守鄂陕两省要塞。

2.天主教堂:位于古城内,古街西,建于清末。教堂四角钟楼高耸,错落有次,内设经堂,典雅别致,诵经念佛,气氛浓郁。

3.明清古街:位于古城内和城外老四街,长约里许,建筑古朴,飞檐斗拱,青砖黑瓦,雕梁画栋,左右对称。

4.清末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临井,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一般三四户一院。

5.陕西会馆:座落在古城东北后山腰250米处,青砖银楼,古朴生动。门额上书“山陕馆”,字体遵劲。内置小型院舍,房屋五六间,是古代驻津会馆仅存的一座,也是郧西最完整的会馆。

三.郧西古八景

1.长堤柳浪:古城西700米,金钱河一带,其河床巨宽,河水清澈,河滩沙质松软,沿河植柳,形成一路柳如青丝的风景线。

2.伍峪青幔:位于古城北二公里,伍峪河入金钱河口处,此地连绵数里,每至夏季,漫漫玉米青帐,构成了金钱河上游古城北门最后一道天然保护屏障而闻名。

3.铁箍云峰:位于古城西南部,今铁箍岭村。因地势险峻,山高坡陡,长年云雾缭绕飘渺朦胧而得名。

4.三山叠翠:置身城头,极目西眺,山青水绿,近山低,远山高,层层相连,山山鼎立,如翠峰叠加,巍巍群山凭添了无尽灵气。

5.白岩云桥:位于城西泗峪河中游,今石庙村海拔1338米的白岩寨寨下,白岩沟内。两山夹峙,沟深谷狭。桥上是千年古寨,寨后是万丈悬崖,崖为白色,故名白岩寨。近代史上“鄂保四团”,“反村”运动的匪徒均居此为寨,直到解放后匪乱平息,此处才日渐落寂。

6.天桥古洞:位于城北今黄龙湾村。两岸山如刀切,滩陡浪急。据传岩石巨洞内有一只蛙精,每当船排通过,蛙精便突然鸣叫,受吓落水者便被其吞食,而岩石对面亦有一洞,洞内有一千年蛇精,听见蛙叫便出来争食,过往船舶无一幸免。为助民众通行,一过路游神便在此河两岸山顶之间架了一座桥梁,距河高约百丈,故曰天桥。为防两妖破坏,并在桥头的悬崖中修一岩洞,日夜守护,自此两岸上下百姓畅通无阻。今桥虽不在,但岩洞犹存,悬于半崖,只能靠绳梯通行。

7.仙鹤凌霄:金钱河上白鹤盘绕,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人鸟共处图。

8.嵩山仰面:位于今孙家湾村,此处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在皓皓的月光下或朦胧的薄雾中,有如美女仰面诵诗,秀发飘飘,口鼻分明,双乳高耸,手脚清晰,娇媚动人,栩栩如生。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